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臧月),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也是现在最为我们熟知的“龙抬头”。在现在流传的谚语里:“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中国是古老的农耕社会,农业文化在我们的传统中留下了许多节日。因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冬眠状态,称为“入蛰”了。等到了这一天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于是就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流传下来。 “二月二,龙抬头”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唐朝时把这一天作为“迎富贵”的日子。宋代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明朝时,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在神话故事中也有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传说。相传有一年人间王朝惹怒了玉皇大帝,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将中华传统的图腾“龙”作为这一天的代表,表明了中华民族人民对于丰收的期许,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期许。 到了今天,“二月二,龙抬头”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小节日,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为“龙抬头节”,我们将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这一天用各式各样的食物来与我们的图腾结合在一起,也寄托着我们的希望——“君子如龙”,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能够龙腾万里,更加辉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486298a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