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 翻译实词可使用下面几种方法。 1.添加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 典题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解析:“操”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 翻译: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长江以北驻扎。 2.置换词语法。换词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为广泛。有些词无法添加语素则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需翻译的文言词。 典题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解析:“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 翻译: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 3.古今变义法。即该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意思已经发生变化,译时避开变义直取古义。 典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义为“求学的人”。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再如上例中的“中国”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为“中原地区”。 4.保留原词法。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同形同义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去,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 典题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解析:“蟠”“十七”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 5.语境推断法。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具体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典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解析:句中的“济”有“渡过、成功、利用、接济”等义项,这里应该选取“成功”义。“天”有“天空、自然界、自然生成的、万物主宰、天意”等义项,本句应选“天意”。 翻译: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知识点二 译出虚词 虚词翻译通常有下述几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虚词。 (1)有实词义项的则需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典题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1)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典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典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典题 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典题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即为发语词,不译。 3.关注句式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文,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另外,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可以灵活译为“边疆”。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孙)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等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4.关照文意 翻译文句关键是译准,但翻译准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字字落实,即直译;一种是模糊翻译,即意译。技法探究例破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直译 一留:保留法 二换:替换法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 三删: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四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 五调:移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六缩:凝缩法一互文二比喻三借代四对文五合叙 阅读古文时,如果在正确理解词义及准确分析语法的基础上仍不能上下贯通地理解文意,则可以考虑古人在行文中是否运用了“错综”的手法。 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析:“洌”是“清”的意思,若按原文的顺序将原句译为“泉水味香,酒液清洌”则显得不合事理。如果把“香”“洌”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一下,再翻译出来,上下文就贯通了。此句可译为“用泉水酿酒,泉水清洌香甜,酒味香醇”。 六错综七对偶 我们可以根据对偶及其类型和特点,从已知词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未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很好地翻译出文言句子。 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析:从“宇宙”可推想出“盈虚”应指事物的生长衰落、成败得失。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语句的对偶形式。此句可译为“天高地远,感觉到天地四方、古往今来没有穷尽;兴尽悲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与得失是有定数的”。 八夸张 ①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析:此句可译为“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后几步站住,靠在柱子上,怒发竖立,像要顶起帽子”。②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的副词或形容词。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析:此句可译为“下达了许多征兵的名册,每册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九婉辞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十用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4e484d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