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发展简史

时间:2023-04-23 15:05: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汉字发展简史

作者:冯旭云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

要: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汉字已历经6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大致进程如下: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简体字等。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用汉字记录了发生于华夏境内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科学文化知识,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汉字;

殷商后期,古人把字刻在动物的骨头和乌龟的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使其产生裂缝,占卜者再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据统计,历年发掘出士的甲骨文拓片约15万片。之所以确定它是最早的正式文字,是因为这些甲骨中的许多单字(约4672个),是多次重复使用的,其中已被确认的有1723个,虽然还有2900多个尚不能准确辨识,但从这些符号的多次重复出现可以推断,它们已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了。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西周至战国时期,还存在着另一种字体的汉字,这种汉字铸刻在青铜器上,所以名曰,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纷争,割据争霸,导致各国文字形体不一,标准混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集权统治,采纳李斯的建议,统一度量衡和文字,这一举措对华夏境内各民族的融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斯对六国文字进行删繁就简后,创造出新的字体——“小篆,亦称为秦篆。从左图可以看出秦篆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不过这种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速度很慢。

秦汉之交,下层百姓往往草写小篆,把笔画拉直,长圆体变成扁方体,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这就是隶书,其意义重大。

隶书是汉字的正式定型,它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不论是形态风格还是组字的线条笔划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结构上,隶书化繁为简,大大便利了书写速度的提高。从此,汉字完全摆脱了古文字阶段的象形特征,结束了用蜿曲圆转线条画字的历史,走上了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代汉字的新纪元。可以说它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属古文字;隶书、楷书属今文字或现代汉字。右图为汉代隶书代表作品《张迁碑》

当然,讲到汉代文字学,必须提到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我们能认识小篆,甚至说后人能识别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几乎都要归功于他的《说文解字》。许慎是我国文字学的开山鼻祖,他的《说文解字》则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开始出现楷书,虽然隶书与楷书差别不大,但因为楷书写起来十分便捷,且形体更为端正大方,基本笔划在楷书字体上更趋标准化,所以楷书流行后很快就占据了汉字使用上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以后,汉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魏晋文人士子一直追求书写的整齐美观,匀称化,并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光彩夺目的书法艺术。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他们既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下来。楷书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来因为人们竞相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唐代,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其书法自成一家,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传世之作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等。

草书的起源,无法确指始于何时,《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他认为草书始于汉初,其发展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等阶段。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魏晋以来,草书大家不断涌现,东晋王羲之父子既是一代楷书大家,又是名噪当时的草书名流。唐代草书步入发展鼎盛期,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传世名作有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右图为张旭《古诗四帖》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名作颇多。其中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则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宋代兴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出版印刷业进入黄金时代,贫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由于宋体字便于书写和刻写,字体美观端庄,适应了印刷出版行业的操作要求,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并成为宋代文化造极的见证者。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体字在明代正式确立。其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因此,宋体字不但有中国书法的魅力,还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韵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已经习惯于看宋体印刷的书籍有一千多年了,所以现代铅字也采用了宋体印刷。后来依据西方文字的黑体和意大利体的方式,在汉字印刷体中也创造了黑体和仿宋体的铅字。目前宋体、黑体、仿宋体和楷体成为汉字印刷的主要四种字体。 新中国成立后,简省笔画成为汉字演变的主要趋势,1956年政府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有学者指出,用简化字代替繁体字,很多汉字将失去原有的象形意义,读者将享受不到汉文字带给我们的内涵和韵味,若干年后,很少有人会读懂用繁体字书写的古代文献,势必造成文化的断层和传统文化的流失。但任何改革都有其两面性,尤其字体的演变更是复杂,汉字结构复杂,一字多形极易讹变,对普通百姓而言,学习汉字极为困难,这给新中国的文化普及工作造成相当大的阻碍,所以改革是大势所趋,实践证明,简化汉字在扫盲、普及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如学者提到的:文字体系的演变要经过几百年、几千年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一次显著的发展变化。无论形体怎样演变,都呈现出一个总的趋向简化。只有文字简便易写,才能更快更好地记录语言,……我们在制订汉字简化方案的时候,必须在充分熟悉汉语、了解汉语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实现整体简化、系统简化的目标。

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蔡英杰《试论汉字发展的规律》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51995年第2. (作者单位:山西省柳林县鑫飞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57c890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