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散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岸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让苏州的寒山寺出了名,同时也使张继本人出了名。我第一次知道有个姑苏城,姑苏城外有个寒山寺是在小学时的语文课上,那时我想,总有一天,我要到苏州看看寒山寺。这是一个少年的梦,圆这个梦时当年的少年已过了日立之年。 一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凡是到过或听说过苏州的人,都会想起杜荀鹤的这首诗。杜荀鹤是唐代的诗人,古代的诗评家们认为他的宫词写得最好,其余的都比较浅俗,所以《唐诗三百首》里只选了他的一首《春宫怨》,没有选进这首《送人游吴》,我是在书市上买了一本书后才知道这首描写苏州的诗的。据说,杜荀鹤的这首诗才真正是过去苏州古城的写照。 苏州的河确实多,不过都是人工开凿的运河。据说是两千多年前伍子胥从越国逃到吴国后,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为巩固吴王的霸业,于是伍子胥向吴王阖闾建议造大城。阖闾听从了伍子胥的建议,下令造城,并把造城的事交伍子胥全权处理。伍相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人,他带着一帮技术人员,“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对城市建设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城内城外开挖了许多的运河,既方便交通,又御敌于城墙之外。只可惜,伍子胥自视才高功大,屡屡冒犯吴王夫差,最后被夫差逼着自杀,尸首装进皮囊,沉进了他自己开凿的苏州河。 伍子胥死了,然而苏州的水巷、小桥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后人住在这座美丽的古城里,当然会想到他,于是人们便在城中建了一座伍相嗣。现在伍相嗣和寒山寺一起,成了苏州的旅游胜地。在伍子胥死去的两千多年后,苏州人还在利用他赚钱,这可是他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的。 苏州人家枕河而居,水巷、小桥、流水,这些原并不是有意来吸引游客的。伍子胥造城时,“相土尝水,”主要是考虑到人们对水的需求。久而久之,河道被人们利用起来作为旅游资源也在情理之中,只可惜苏州的变迁太快了,原先的小桥流水已逐步在腐败,小桥已经半圯,河水不再清澈。领我们的女导游戏言:“苏州的河原先很美,但现在是臭美。” 坐上一条小木船,走了一小段水路,听摇船的大娘“咦咦呀呀”地唱苏州小调,虽然一句也没听清楚她唱的什么词,什么调,但总算感受了一回异乡情调。不是么,我正是来苏州寻梦的,虽然与梦中的境况差远了,但总算圆了儿时的梦。 二 苏州人最感自豪地是苏州的文化,苏州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发达之地,这恐怕与苏州有很多大诗人在苏州做过官有关。“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唐代有三位大诗人都在苏州当过刺史。这三位大诗人就是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他们在来苏州之前就是著名的诗人了,相当于现在专业作家,到苏州后,他们的主要精力都用来为民办事,写诗都是业余的,所以在苏州并没有留下多少好诗。三位大诗人中最清贫的要数韦应物了,他老家是陕西,在苏州三年任满,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只得寄住于苏州的永定寺。为了生活,他便督促子弟租地耕种:“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顷地,方课子弟耕。”他两年后客死苏州,换来个“韦苏州”的美名。白居易在苏州当官可比他强多了,上任头几个月时间抓紧办理公务,然后便开始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自开山寺门,水陆往来频。银勒牵轿马,花船载丽人。”不过他只在苏州当了17个月的刺史,由于对政治失去了信心,便辞职而归了。白居易离任后,刘禹锡便走马上任了。刘禹锡在苏州时间也不长,并没有写什么诗,只是在离开苏州时写道:“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表明了对苏州的留恋之情。 三位大诗人在苏州主政时间不长,加起来不过六年,却开了苏州一代文风。他们用诗歌与言行,用唱和与雅集,带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使苏州经济与文化教育同步。 古代的诗歌是一种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苏州的知名度所以如此高,与历代的大诗人写苏州有直接关系。诗歌是文化的领头羊,带动了苏州文化多方面的发展,诗歌、书画、小说都先后兴起,形成了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出现了苏州人都津津乐道的唐、祝、文、周。特别是唐伯虎更是家喻户哓,老幼皆知。电视《唐伯虎点秋香》虽然把他戏说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才子,但真实的唐伯虎却是苏州人的骄傲。 冤枉唐伯虎的是苏州的评弹《三笑》。在苏州,我们也小听了一段苏州评弹小调。在苏州耦园的戏楼上,一男一女两位评弹演员身穿长衫、旗袍,手抱弦子和琵琶,专为来游玩 的客人献艺。我们是第一次现场听评弹,大家静静地坐着,随着叮叮咚咚的琵琶声,那韵味深长的小调便把我们的魂勾走了。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转弦拨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苏州评弹唱腔优美,有余音绕梁之声,特别是那位女演员的一曲《太湖美》,使众人大饱耳福。离开苏州好多天了,同行的几位男士还在学着那位女演员的唱腔。 能够亲身感受苏州的文化底蕴,能够听到优美的苏州评弹,我想是不虚此行了。 三 苏州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不仅仅是人文和历史,还有那现今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 人是自然之子,不管他有多狠,总是离不开山水草木,阳光空气,一旦和自然疏远了,总要想办法亲近,去游山玩水。苏州人很实际,觉得出门玩又花钱又劳累,不如在家里造个园林,在其中居住,这也是回归自然。 苏州人造园林是真正地人造自然,虽然是假山假水,却力求自然真实,而且把住宅融入园林之中,以求天人合一。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苏州出现这么多的园林呢?在参观藕园时,导游小姐向我们说穿了迷底。其实,苏州的园林就是归隐。大隐于朝,小隐于野。隐于朝的风险很大,而且要费尽心机,隐于市虽然生活方便,但也有市井嘈杂,最好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了,于是一些遭贬的和对政治失去兴趣的官员便纷纷到苏州造园隐避。由此,苏州园林便应运而生了。 苏州园林是假山假水,但要假得自然、逼真,却不是一件易事。假山是园林的灵魂,而塑造假山的灵魂又是石头。在苏州的园林中,最多的是太湖石。太湖石的可贵一是色泽淡雅,二是婀娜多姿,它兼具瘦、漏、透、皱四大特点,国园林建设的珍品。园林建筑除了石头之外就是木头了,园林中的楼、堂、馆、榭、轩、亭等等,都要用木工来完成。建造苏州园林的木工可不是一般的木工,那些精美的雕刻、砖刻,真可谓匠心独运,令后人惊叹不已。 苏州园林的内部讲究隐而不露,曲径通幽。园内用门窗、回廊、假山、小河把景物裁分,造成 种小中见大的效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州园林一步一景,层出不穷,使你有置身山林野外之感。 苏州园林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退隐文化,是从官场到村野,从喧杂到宁静,从争斗到闲适,从奔波到安居的最终选择。人们在闯荡奔波之后,特别是位居高官之时,能够做到激流勇退,回归自然,安亨天年,我看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1fa6a9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