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即从异性恋文学经典里读出同性的意蕴。 1969年美国石墙酒吧事件:这起事件并不是纯粹的政治事件,同性恋者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斗争纲领。但是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同性恋文化首次公开反抗异性恋文化的歧视和侮辱,成为同性恋运动时代的象征。后来那里每年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都要举行活动以纪念“石墙日”。 电影“石墙”! 美国男同的发源地:洛杉矶 石墙酒吧位于纽约市:入夜后穿着怪异的“街头女王”在昏暗的街灯下徘徊。纽约市的7名警察以无证售酒为由欲行逮捕。 狎童:即男童必须具有男性的优良品质,“被动性”不被社会所欣赏。不应当女性化。成年人没有权威。少年有充分的选择甚至拒绝权。 同性恋的五个欲望精神阶段:1.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倾向,就会极力否认,包括家人和朋友都是这种感觉。然而越是否认,个人越是与世隔离,感到自己是世上的怪物,孤家寡人。另一方面,社会的压抑强化了这一认识,因为社会不愿开诚布公讨论同性恋。然而这种自我否认反而导致了极端了男子气或者女子气。 2.愤怒阶段:会经常质问自己:为什么是我? 而家人得知这个事实之后的愤怒也会使当事人感到内疚。但是并不是所有同性恋者都必须经历这个愤怒阶段。 3.争辩:对于那些认可自己的人而言,每一次同性恋行为都变成了一次争辩。他们经常会说: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4.沮丧:可是当他们意识到这种行为像是中了毒一样,深不可拔的时候,他们经常会陷入沮丧的深渊。毛姆同性恋的事实使他日益不快。 5.接受:EM是一个例子,可以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出柜”。因为隐瞒自己同性恋的事实是一件沉重的事,接受了自己,公布自己的性别倾向往往是肯定自己的表现。 中国历史上不少小说中都有对同性恋现象的描写,如《红楼梦》、《金瓶梅》等,更有《品花宝鉴》一书.完全是以描写梨园界的同性恋为主题的。 弗洛伊德则在否定了同性恋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观点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同性恋不是疾病的观点,他认为是一种性角色认同的“倒错”。 迟至1973年,佛洛依德关于同性恋不是疾病的观点才终于被多数精神病医生所接受,其标志是,美国精神病协会在1973年以压倒多数票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队伍分离了出去。 这一事件极大地影响了—般公众对同性恋的看法。关于同性恋是否疾病这一问题,目前不少国家采取了一个既不认定是病也不认定非病的折中方案,即对那些自我认定有病的同性恋者就认定为有病;那些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适者则被认定为无病。 在同性恋问题上影响最大的思想恐怕非福柯莫属。 他的思想和著作不仅更新了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福柯对“性到话语的转变”做了大量论述,认为它的主旨“就是要把经不起生殖经济检验的性形式从现实中驱逐出去,不允许非繁殖活动的性的存在,排斥不郑重的快感.削减或排除个以繁衍为目的的性行为。福柯在《性史》一书中花费了最大量篇幅加以论述而且其观点最为新颖和引人注目的,是对希腊人的性观念与现代两方性观念之间巨大差异的发现和阐述。 福柯对古希腊人及其性风尚的发倔和阐述的另一角度集中在其美学特征上: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来看,人们之所以可能对男人或女人产生欲望,只不过是天性植于人心之中的那种对美的人的欲望使然,不管其性别如何。总而言之,由于前述各位大思想家、学者的卓越思想的影响,一种对同性恋的全新观点迅速在公众中传播开来。这种观点的基调是:同性恋不伤害他人,对社会的影响也不直接,就像酗酒或谈恋爱一样。它既不是犯罪和邪恶,也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属于少数人所有的生活方式。 “酷儿”是音译Queer一词最初是英语人口中人对同性恋者的贬称,有“怪异”之义,后被激进理论借用来概括其理论的精华,大约是取其反叛传统标新立异之意。这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西方自60年代以来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和关于同性恋现象的讨论完全改变了同性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近年来与同性恋现象有关的理论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从辩护姿态转变为出击姿态;从破坏传统转变为建设新秩序;从对少数边缘群体的研究转变为关注同性恋关系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根据酷儿理论,同性恋现象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它提示了一种新型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 第二,它提示了超越性别界线的可能性; • 第三,它是所有边缘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及话语权力的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a1a443e45c3b3567ec8b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