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结构”论题——《现代社会学理论》之读书笔记 摘要:社会学理论中“结构”论题,主张社会生活是一系列模式构成,人们必须在文化和宗教的安排下才能在日常生活找到行动的轨迹,离开了角色和社会关系个人是没有行动的方向。结构融入社会学理论存在三种不同的途径:一是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性质,产生于人类行动;二是作为一套分析范畴,能够把握社会生活的模式化特征;三是作为一套真实而潜在的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表现。 关键词:结构主义 社会学理论 一、奠基性主张 弗洛伊德的心智结构论主张无意识心智对知觉和行为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是一种产生于内心的心智。他把个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是基于原始需求,富有激情和欲望,以满足快乐的需求为目的,而且是完全的无意识状态;自我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一个连接点,把本我呈现给外部世界,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有知觉的成分,否定或者推迟本我的追求快乐的原则;超我是自我需求被其他自我否定甚至阻挡之后,即需求受挫,自我进而将侵犯投射到父母身上,这种双亲抗拒在个性内部化为超我,最终成为抑制之源。弗洛伊德通过梦的解析和对人的阶段论进行结构分析:梦成为一种符号或者符码,反映出无意识心智内容最富象征意味的表现,解释符码的过程包括凝缩、置换和再现,最后还原为做梦人能够理解的语句;他认为人的发展阶段包括口腔阶段、俄狄浦斯阶段,俄狄浦斯阶段中的男孩和女孩内化了“得当的”性别倾向,也内化了更具一般性的角色定义,以至于男孩学会成为工具性和权威主义的人,女孩则学会富于表现和善于顺从。 马克思的结构主义充斥在他的理论论点中。他强调生产的物质结构,分离出经济基础的两个结构性维度: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的某个时点上,这两个维度会发生冲突,通常是生产关系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人们用革命的方式去挑战和推翻那些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以此为动力经历了不同社会形态: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些社会形态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在机器发展和科层制的监督下,工人逐渐失去劳动资料、劳动技能和自主能力,其严重的后果就是“异化”,最终会导致一种独特的阶级制度形态,社会被划分为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组成的“资产阶级”和被异化的工人组成的“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矛盾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相互依存有相互对立的阶级之间结构性关系的矛盾。 二、当代理论 吉登斯理论的核心概念主要是“结构”、“系统”和“结构二重性”。他认为结构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规则,意指一种关于如何行事的想当然的知识,表现在实践知识里面;二是资源,包括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是自主与依赖的既定模型。他提出“结构二重性”,即结构兼具促动和约束的作用,结构规定个体的行动,为行动制定互动模式,同时个体在不断行动的过程中内化结构意识,形成“记忆痕迹”,从而再生产出结构。另外,吉登斯认为当众多行动者共同运用实践意识,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结构时,他们即创造出“社会系统”;社会具有两种类型的整合功能,一是社会整合,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理解上的交互性,二是系统整合,指的是集合体之间交换上的交互性。最后吉登斯着重论述了“结构化”和“制度”,它包括“三个模态”,即解释图式、手段、规范;通过这三种途径结构就逐渐成形:人们互动沟通,依靠解释图式,即在实践意识内的知识库存中的类型化,在此过程中,他们再生产出来表意规则;当行动者控制他人或者屈从于他人时,就必须利用资源手段,从而再生产出支配与屈从的结构;当行动受到约制时,行动者会受到规范的压力以致于内化规则,在此过程中就再生产出合法化的结构。 帕森斯的结构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使用模式变量说明功能必备项是如何通过具体社会安排来形塑现实社会的,是一种软式结构主义;第二阶段是硬式结构主义,主要是指建立其AGIL图式来说明每个系统或者子系统的功能,个体在这种框架里是被动的,行动被社会安排,而决定社会安排的是它们所发挥的一些涉及自身所处系统的需要的功能。首先,模式变量按照二分的形式构建:按行动者自身的态度来分:情感-情感中立、分散性-专有性,按照对象的状态来分:特殊主义-普遍主义、身份-成就;模式变量以两种方式趋向聚合:一是普遍存在所有社会中的结构性安排,二是社会的各种经验类型;并且从模式变量的角度来说,每种社会的文化模式会有差异,同时决定哪些模式变量处于支配地位。第二结构主义阶段采用了灵活的理论论述,他按照两对二分法安排功能安排功能必备项:其一,提供手段就是工具性的,关系到目标或者目标状态就是满足性的;其二,在系统之内得到满足就是内部的,在系统之外满足就是外部的。 阿尔都塞的研究途径是一种语言学的思路,他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从中抽出关键性概念,对其进行分析和重新赋予含义。首先他认为马克思的核心概念是“生产方式”,在分析时不仅要关注全部结构,而且要依据历史环节,即“局部”结构,比如代表“全部结构”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局部结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者又进一步决定了“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根据马克思的社会生产方式类型,并依据劳动者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否控制生产过程,他把社会生产方式分为封建生产方式、家庭外包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他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包括两个结构性成分:基础结构或者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和法律,意识形态的);并且认为基础结构与上层建筑间的关系是一种精确的相适关系,政治层面与意识形态都存在于一种“相对自主的”状态中,并且国家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在运行的同时会再生产出劳动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 ,因此经济层面只是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相对自主形态”。最后,相对于马克思的“压迫性的国家机器”(RSAs),阿尔库塞发展处于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SAs),它穿越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边界,包括教会、学校、家庭、政党、工会、大众传媒以及各种文化和娱乐制度。 作者简介:唐显均(1993年—),男,汉族,陕西省汉中市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6级社会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组织社会学。 王紫盈(1993年—),女,汉族,宁夏银川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6级社会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d79b1b02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