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时间:2022-12-28 10:25: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 The new subj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 history of twenty years in China while 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many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flux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he appearance of cosmopolis and so on. All these make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rgently necessar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n both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

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学多新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出现呼之欲出。本文叙述了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与发展,国际与国内发展的现状及国内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跨文化交际将得到飞速发展。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 文化 交际

1 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它作为学科的历史却很短。“跨文化交际”这一述语是有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学术界普遍将这部著作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此后,Robert Oliver出版的《文化与交际》1962A. Smith出版了《交际与文化》1966。这三本书都是围绕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展开论述的。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学者们在讨论交际时很少涉及文化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60年代中期,在匹茨堡大学的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workshops,形成了一个研究中心,David Hoopes主编,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读本》1971197219731974,在当时论著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读本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0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来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正式承认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领域,并在协会下而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分支,言语传播协会(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在协会下也成立了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并确定1970年为“跨文化与跨国言语研究交际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Gudykunst 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到现在,跨文化交际已经形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美国有约130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跨文化交际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民族学、大众传媒学、美学、宗教学等许多领域,并成为其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文章与专著也迅速增加。

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涉及多学科,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文化价值观的文化维度理论的研究。文化维度是跨文化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该研究确定了区分不同国家文化的四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与不确定性容忍,男性化与女性化。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所得和个人权利,包括个人的自我决定权利;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集体所得和集体权利,包括集体对个人的决定权。权利距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利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不确定性容忍高的人们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不确定性高的人们则相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无法回避,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对跨文化的理解。(2)言语行为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不同的文化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要遵循文化的规则。语言的使用中说话的直接与间接是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大体可以分为低语境和高语境国家,低语境国家语言使用比较含蓄隐讳,而高语境国家的人们使用语言比较直截了当。因此高语境环境下的人们可能会认为低语境国家的人们不诚实,而低语境国家的人们则会认为高语境的人们不礼貌,这就产生了交际上的障碍。(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沟通是指不通过语言在沟通传达信息的过程,这些非口头语言包括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接触等方面。(4)文化对语境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在教育、医疗和商业行为的影响。(5)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处理跨文化冲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跨文化交际中应该遵循的伦理指导原则等等。

3.现状

3.1国际现状

(1)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探讨,学者们对理论模式十分重视,在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有了至少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仍然在不断探讨理论模式问题。(2)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采取多学科综合的路子,不必拘泥于某一家之说或者某一种方法,在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心理学的位置十分突出,其次才是传播学家、人类学家等等。(3)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流派纷纷出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段,围绕或侧重不同的内容各抒己见。其中较具体易行的方法有:文化差异主义,文化相似主义,文化对话主义,动态过程法,内视法,外察法,经验学习法等等。文化差异主义和文化相似主义是有关异文化交际探索和异文化交际教育的良种研究方法,前者强调受教育者要学习了解文化差异,而后者则强调要学习文化中的共性。文化对话主义主张提高自我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差异。行交流。动态过程法提倡文化与交流是动态变化的多层次复杂体。经验学习法鼓励直接体验不同的文化。

3.2中国现状

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从国外引进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许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从1981年至200120年间,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发表了近300篇研究论文,出版专著20余部,不仅推动了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我国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特点为:(1)我国从事这方面研究者大部分是从事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的学者,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社会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影响更大一些,心理学的成分很少。从我国20年发表的论文看,大部分是关于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两方面,“其中最关注的是词汇、语用、交往习俗等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层面”(胡文仲等,199750)如《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在联系》(姜艳,2003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马栓莹,2006《跨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e6986048d7c1c708a145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