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鱼(十一):糖醋黄河鲤鱼 糖醋黄河鲤鱼 糖醋黄河鲤鱼为八大菜系中的鲁菜,在北方很受欢迎。 有一年去济南,朋友请吃饭,糖醋鲤鱼端上桌时,艳惊四座。诺大的白瓷盘中,一条大鲤鱼色泽金红,昂首翘尾,姿态雄伟。尝一口蓬松酥脆、外脆里嫩,甜中点酸,十分可口。 那日吃的鲤鱼,相当于我长这么大吃鲤鱼的总和。 小时候体弱多病,带我的大姨妈告诉妈妈,鲤鱼发物,不能给我吃。于是从记事起,我就没怎么吃过鲤鱼。好在家乡是鱼米之乡,鱼的品种多,美味的更多,吃不吃鲤鱼也就不在意了。 来深圳之后,更没鲤鱼什么事,平常吃的大多是海鱼,淡水鱼也是吃鳜鱼、鲈鱼、鲩鱼、鲮鱼之类,连鲤鱼的样子都很少见。偶尔在公园见到斑斓的锦鲤游来游去,都会欣喜地欣赏一阵子。 古谚云“无鱼不成宴,无鲤不成席”。鱼在古代是尊贵食物,而鲤鱼、尤其是黄河鲤鱼,更是贵族才能享用。 孔子的儿子出生那天,鲁侯赐予他一条祭祀用过的鲤鱼,孔子当即给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看来,孔子即便在鲁侯那儿当差,想吃鲤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黄河鲤最早记录于《诗经·国风·衡门》: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说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鲤鲂,娶妻何必一定要宋子、齐姜?只要两情相悦,谁人都可共渡好韶光。 河之鲤,即黄河鲤鱼。齐之姜,即齐国的姜姓女。宋之子,即宋国的子姓女。齐姜宋子均指贵族人家的女儿。可见在当时,能吃上鲤鲂,就相当于娶到齐姜宋子。有个典故“食鱼必河鲤,娶妻必齐姜”,便是由此而来。 洛河的鲤鱼,有“龙鱼”之称,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而闻名。 北魏杨街之《洛阳珈蓝记》载:“四通市,民间谓之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鱼味甚美。京师语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 洛、伊二水,均在河南。据说洛水浑深,宜鲤鱼生长;伊水清浅,宜鲂鱼生长。洛鲤伊鲂都很美味,称为“洛鲤伊鲂,贵于牛羊。” 河南有道菜叫鲤鱼焙面,用糖醋熘鱼和焙面配制而成。焙面也称龙须面。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鲤鱼焙面在市场上已流行。鱼肉色泽枣红,软嫩鲜香;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 鲤鱼焙面 黄河鲤鱼生长在黄河深水处,头尾金黄,全身鳞亮,肉质肥嫩,是宴会上的佳品。《济南府志》载:“黄河之鲤,南阳之蟹,且入食谱”。梁代陶弘景称“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 鲤鱼在古代如此受欢迎,除了美味之外,还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之一。即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将锦鲤作为幸运图案。 相传上古时期,人们发现每年到了春季,身披金色鳞片的鲤鱼就会逆水而上,在龙门形成跳跃的鱼群。但瀑布上水流湍急,几乎没有鱼类可以登上,因而古人想象,如果这些金色的鲤鱼跳过龙门,可能就会变化成飞龙升天而去。有一条勇敢的鲤鱼不畏阻挡,多次纵身,最终跃过龙门,果然化成巨龙飞上了天。 过去那些读书应试博取功名的人家,都将鲤鱼当作幸运的象征。人们也将高中称为“登龙门”。 而登上皇位的,更是名副其实地跃上龙门。 相传赵匡胤开国建宋前举棋不定,家厨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做了一道黄河鲤鱼。以鲤鱼喻龙,炸成金黄色寓意“黄袍加身”。赵匡胤看后,明白家厨良苦用心。人心所向,遂下定决心举兵。成就大宋后,赵匡胤在登基大典上,钦点了这道菜为国宴头菜。 大概南北差异之故,北方人推崇鲤鱼、鲂鱼;南方人喜食鳜鱼、鲈鱼。虽然黄河鲤鱼味美,但就南方人而言,还是喜欢吃家乡的鱼。 西晋文学家张翰在洛阳齐王处为官。见秋风起,便思念起吴郡的鲈鱼脍来,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1f5aa9d9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