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读”字当头,以“读”促学

时间:2023-04-16 20:04: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言文教学:字当头,以促学

文言文传承着中华名族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它们韵律优美、词采斐然、朗朗上口、意蕴丰厚,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味地囿于字词的积累、语法知识的讲解和逐句翻译的落实,从而导致学生难以读出文言文之美,对文言文失去兴趣,且倍感单调厌烦和恐惧。叶圣陶先生说: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追要紧的事训练语感。培养语感最佳的突破口便是’” 。曾国藩也曾说: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鉴于此,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字当头,以促学.。通过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思想意蕴,识记文言知识点,长此以往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字当头?

1从文言文本身的语言特点来看: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 中学课本中选取的古文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朗读法适应文言文的音韵与节奏语境,而学生在教师的朗诵感染下体会到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文言文的语境。抑扬顿挫的朗读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使学生从直觉中领会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这种音乐节奏透射出的音乐美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2从认知规律和学习效果来看:诵读是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旧时的私塾先生,总是手执戒尺,强令学生一位读、读、读,这种做法虽然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但却强调了对语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且一旦自行悟透了书中的道理,便会终身难忘。苏轼早有总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易于并乐于接受的角度看:学生一天少有自习,他们对于语文学科花费的时间较少,即预习不到位,那么教师在开文言文课时,学生的陌生滞涩感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补预习,整体感知一环节,当属直面语言原材料——“了。 因为 是学生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是走入文章的便道,没有一个学生睁眼不会看注释,开口不会读课文,这样面对自己会做的事,他们首先是有能力去做,所以不惧怕,内心不拒绝,愿意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本身就很喜欢读,这样,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相对于别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最喜闻乐见”“信口开河的方法了。 二、怎样以

1教师范读。开课后,教师首先将课文范读一遍。首先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其次,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一句中不读“yū”而读“wū”,《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应读“fú”在这里是代词),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举不胜举。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老师的范读更显必要,通过范读,能让学生把握好音节停顿,读起来朗朗上口。 2、学生读

1)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粗读——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和句读,整体感知文意。课堂上留给学生6分钟左右让他们自读,整体感知。


2)指名读。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程度,重点纠正读音,发现断句难处。

3)细读文本,探讨疑难。近乎咬文嚼字式的同桌间的助读。找谓语(动词),补省略,明停顿,批注文言重点,圈疑难(解疑难)。

4读。再读文本,教师一定要有效指导(师生边导边读)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让学生体味文情、文趣,进一步落实知识点(磨刀不误砍柴工)。 此环节以个人诵读为主,小组读和集体读为辅。

5)美读。在教师完成指导读准节奏、句读、读出情调等基础上,首先通过分角色朗读或分组读的形式使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感知作者的思路,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思想美。 6)精读。研读并揣摩文章中自己觉得精彩的语段,进行个性化解读和鉴赏。这样既能感知人文情怀,又可积累写作素材。 7)课后熟读成诵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浅见拙识,希望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经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能得出一个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好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早日摆脱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萧条,呈现鱼翔浅底,漫江碧透的生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a330695b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