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真好》赏析 琦君是当代台湾散文家中的翘楚,在她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构筑了一个如梦如烟的情感世界,留下了童年的梦痕,浮现着亲友的面影,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患,有歌哭也有戏谑,无不饱含着一位游子“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水是故乡甜”的乡思爱心和时刻关爱人生的宽厚情怀。 童年生活是琦君散文取材的重点之一。她的童年之梦痕,展示其缺乏父爱的童年。琦君不是着意喧染染童年“伤痕”,而是在经历中老年漂泊的生涯之后,进一步体认“失乐园”的凄婉惆怅,通过抒写童年回忆以寄托乡思,追寻精神乐围。她的童年“梦痕”既有人生回味的感悟,又有眷恋故土的乡愁,抚今追昔,情真意长。在《下雨天,真好》一文中,琦君特别喜欢“雨”,“每逢下雨天,心头就溢漾起童年的温馨欢乐”,于是便牵引出诸多难忘的事,难忘约人,从而构成一种既灰朦而又宁静的情绪氛围。在琦君散文中,“雨”不仅仅是一种“如梦如烟”的情境,也是一个意象,更是一份“乡愁”,隐含着作者思念故乡,却“有家不能回”,那样一种既缠绵而又无奈的惆怅。 紧紧围绕“雨”,琦君展开她的怀旧情绪,而这一缕缕的怀旧情绪又是通过一幅幅和“雨”息息相关的画面而展开的:只有在“雨”天,“我”才可以缠住母亲讲故事,“雨给我一份靠近母亲的感觉”,长工们蹲在谷仓里打牌,喧闹声驱走了“我”内心的寂寞;母亲总在下雨天纺线,父亲和姨娘总选择雨天打牌、纺线声、打牌声和“雨”声和成一片;“唱鼓儿词的总在下雨天从我家后门摸索进来”,母亲边听边抹泪,却没停下手中活;“听雨楼”飘出父亲的读诗声,“在淅沥沥的风雨中”,愈来愈低,终于永远听不见了……“雨”在作家琦君眼里,是童年时代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欢乐”,是一种亲情的“牵挂”,更是一种温暖的回忆,通过一双小女孩眼睛的细心“搜索”和“描述”,这一组由淅沥沥的雨声连缀起来的画面,呈现而出的是琦君那份既乐还愁的童年情绪。 琦君关于“雨”的回忆中充满了“乡土气息”。她并不刻意喧染家乡风光,却着意勾勒家乡的风俗礼仪,再现江南的风土人情。诸如雨天所用的麻线绑住的伞与钉鞋;“张开翅膀,托看娇艳的花”的丁香、一丈红、大理花、剑兰等,还有“风雨阴晴,风光不同”的杭州西子湖等,皆以粗线条的笔墨活脱勾勒出了旧时代江南水乡的景致,为展示江南水乡的风俗打下伏笔,揭开帷幕。紧接着文中出现下雨天左邻右舍聚在潘家大宅听鼓词那一段描写,鲜活地再现了旧时南方农村文娱生活的图景:亮晃晃的煤气灯,“大人们都坐在一排排的条凳与竹椅上,紫檀木镶大理石的太师椅里却挤满了小孩。一个个光脚板全印在茶几上”的热闹场面,听戏的女人眼睛都“哭得红红”的,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那浓郁的田园诗情趣,古朴的民风与淳朴的人情;如一曲悠扬的童年牧歌,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温暖人心。 显然,《下雨天,真好》是琦君摸索着记忆长河而唱出的—曲温情的恋歌。她以牧歌的情调勾勒出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情,在充满谦和、宽容、亲热、关爱的人际关系中,洋溢着中华民族古朴厚道的伦理精神,从而开掘出理想和谐的乡土境界,在平淡冲和、热情融融中透出一种怀乡的浅愁,散发着过往岁月的淡远与陈年老酒的淳厚,给我们留下无穷的回味与遐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53ee0008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