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若干影响因素剖析 根据一般社会学观点: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需要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使个体获得社会公认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与知识技能,并逐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社会成员,担任与适应社会角色。个体社会化是在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完成,是一个持续终身动态过程,它受到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学校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角色。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时期也就成为其社会化关键阶段。 一、 大学生社会化内涵 处于青年时期大学生社会化是这一过程中重要阶段,是一个标志性里程碑,因为它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在跨出校门后尽快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大学时期是学习与接受高层次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重要时期,是形成与稳定人生观与价值观重要时期,是由“非独立社会人”转变为自食其力,胜任社会角色“独立社会人”,实现与创造自我价值重要时期。大学期间,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努力形成正确自我意识,树立科学人生观与世界观,完善“知情意行”理想人格,完成大学生社会化成长历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人,以走进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 二、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相关影响因素剖析 “学校组织最基本社会职能,在于通过文化传递,组织与培养社会成员,提高人员素质,使年轻一代充分社会化,把年轻一代发展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找到自己适当社会位置”。可见,学校教育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行之有效一种途径,而大学生社会化与其特定大学教育背景更是息息相关。大学教育不仅为大学生传授高层次科学文化知识,还通过课堂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方式致力于提高知识技能,增强专业意识,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大学生领悟与学习预期社会角色,适应未来工作要求。本文将主要谈论大学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所起到培养综合能力、塑造健康人格作用。可以说,贯穿于大学教育活动教学环节与非教学环节都有形或无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帮助他们获得担当一定社会角色所需具备基本素质,即思想健康性、心理调适性、知识应用性与能力综合性。 1. 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教学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作用,它通过自身各个要素作用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从而培养社会角色所必需思想、能力与素质。一般而言,教学活动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教学主体即教师、教育客体即学生,以及教学手段与形式。 首先,从教学主体来看。大学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传播者,更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者。大学校园教书育人活动应该是“做人、做事”双管齐下。大学教师从自身做起,其言谈举止与做人准则就是最好活教材,他们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精神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与培养具有无可替代作用。这些都为大学生顺利扮演社会角色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教学形式与手段这个层面来剖析。 (1)大学教学形式影响剖析 第一,传统上满堂灌“填鸭式”使大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抑制。目前高等教育正进行着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发展与培养学生个性为重点深刻变革,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最佳结合。这样,大学生可以按自己兴趣去学习,变成学习主动者,灵活教学形式给他们提供了广阔思想空间,塑造了良好个性与健康人格。 第二,要重视考试具体形式,考试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有笔试、实验操作、课堂表现、小论文、科研能力等形式,以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而目前,单一考试形式引发考试作弊行为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都表明学校中这种形式主义已经背离了教育本质并且影响了大学生人格培养。 第 1 页 (2)大学教学手段作用剖析 大学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对于大学课程设置,目前众多学者观点,归其一点就是要优化大学课程设置结构。大学课程设置不仅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高校提出多样化、职业性、实用性人才需求,更要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教材选择问题也同样注重实用性。 2. 非教学环节中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 (1)大学校园文化概述 大学教育非教学环节包括许多方面,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浅述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重要而潜在第二课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综其内容主要是指由大学校园里师生在长期工作学习实践中共同继承、发展与创造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它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影响力与感染力。许多用人单位之所以愿意高薪聘用名牌高校毕业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名牌学校不仅有着雄厚师资力量,而且洋溢着全方位、多层次、宽松向上浓厚校园文化。事实证明,积极向上大学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积累后发优势,从而为社会培养专业水平高、综合能力强、能胜任社会角色合格大学生。 (2)大学校园文化一种表现形态――社团组织活动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氛围与气息,它总是通过一些具体组织活动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学校社团组织活动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等。现以大学社团组织为例。来说明大学校园文化是如何锻炼与培养大学生,使其具备担当社会角色所需能力与要求,从而影响与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社团组织是有着一定组织形式与纪律要求,以大学生共同爱好与兴趣为纽带组织起来非正式组织。社团组织可以拓宽加深大学生知识面,为丰富大学生课余活动与发展个人爱好提供场所与舞台,形成良好育人环境与氛围。社团组织活动可以锻炼与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与独立研究能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实现“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 三、目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建议 在前面我们已经具体谈到了大学教育相关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虽然大学一直致力于实现与维护其育人宗旨,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它是一个普遍问题,只是希望在提出之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好地发挥大学教育功能,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首先是大学教育中存在一些趋利倾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加高考与选择热门专业成为部分学生谋求好工作跳板,这种误导使学习成为一种功利性行为。对于那些执着追求热门专业学生来说,一旦被普通专业录取,就容易丧失学习动力,觉得学无所用,丧失自信甚至产生厌世情绪,这在实际生活中是现实存在。试问这样大学教育又如何能够引导大学生、培养大学生,使他们成功地扮演未来社会角色呢?大学教育应该以思想教育引导人,以实践活动培育人,承担起纠正趋利倾向,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与目责任。 其次是部分大学中存在一些只教书不育人问题。 大学教育本应该对人生定型与人格定向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事实表明,大学教师为人师表与德高为范在很大程度上被知识性教学潮流所淹没,强化考试成绩与考试结果做法使考前突击背书成为学习通用模式,这些导致了大学生厌学情绪与逆反心理,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人决不是合格社会人,他们也无法胜任社会角色!当然,越来越多高校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存在,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对大学生人格培养,使之更好地社会化,如一些高校通过更加灵活、能激发学习兴趣、多样授课方式与考试形式,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这些都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966b2351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