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2-09 22:29: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化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学习社会经验,遵守社会规范,扮演社会角色,应社会生活,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心理社会化是其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的影响。文化覆盖面广,渗透性强,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社会化障碍。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特别长的国,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个体恪守中庸之道”,遵循各种礼教,过度压抑个性。这种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

二是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碰撞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知识经济的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他们面对激烈的竞争,对前途充满迷茫,焦虑不安。

三是文化断裂导致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发生冲突。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这种文化和文化特质的传承,在前信息时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中,并没有发生断裂性的变化,但在由前信息社会信息社过渡时期,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在传统中挣扎,当代大学生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变革中突围,并产生心理阵痛

()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尽管大学生已离家住校,但与家庭的亲情关系千丝万缕,其心理社会化依然受到家庭的影响。

第一,父母处事态度、生活方式的影响。父母因血缘关系、权威及先入为主,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团结和谐、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第二,在感情生活上过度依恋子女。不少家长把孩子(主要是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家中的小太阳、幸福的结晶、希望的寄托者。对他们百般宠爱,万般迁就,从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某些不良心理品质。 第三,在经济上偏重子女。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学费、生活费等还必须依赖家庭供给。有些家长对子女有求必应,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容易使子女养成不良的习惯和心理。

第四,在培养目标上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觉得自己错过了学习和成才的时机,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望子成龙心切,因此,只要子女学习好,其它都可迁就。大学生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等心理,惟恐学业不好,不能成才而无法面对父母。


()学校的影响。大学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这种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成为个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是高校教育的理想境界,但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强调社会取向、他人取向,不重视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无视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以超过他们年龄层次的行为标准来要求他们的言行,从而导致他们心理过度社会化。

当前,大多数高校偏重于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作为一门必修课,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是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心理的作用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群体归属感。即个体自觉地归属

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因为同辈群体在年龄和某些社会特征上具有相似性,成员自愿结,自由平等。相对父母、老师而言,大学生更愿与同伴交流,并以为同伴所接受为荣,心理上容易产生满足感和归属感。二是群体认同感。即群体内的成员对事物的认知与评价具有一致性。即使群体认识是错误的,其成员也会保持一致,毫不怀疑。大学生具有高度的心理相容性,对同辈群体有较强烈的认同感,并时常进行直接的互动。三是群体支持感。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和期待时,群体会赞扬和支持个体的行为。众多的相似性促成了大学生的相互理,相互支持。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属从众现象。由于同辈群体为非正式群体,

缺乏内在和外在的有效约束机制,一旦群体内部分成员发生越轨行为,很容易相互感染,产生从众行为,引发集体越轨。

()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向广大社会成员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工具,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随着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环境。媒介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大众传媒一方面可以及时提供丰富的信息,使个体能够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一方面,人们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媒体所带来的消极作用。首先是大众传媒所提供信息内容的安全性降低,暴力、色情等反社会行为的信息越来越多;其次是人际交往频次降低,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

(六)计算机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12b4e506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