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种类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们若想表达例如:“春天马上就要来了”或“美丽的天空”这种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时,就可用这种 片文(即片断文,译者注)的形式去体现。但是,若想进一步更加详细去叙述它的时候,那就需要 用几个这种片文,把它们联结归纳成一个整体才能体现,象书信,日记、新闻记事、 小说、论文( 以上系写出来的语言),再如象对话、会话、议论、讲话,演说(以上系讲出来的语言)等等,那 就不知要归纳多少这种片文将它联结起来,综合在一起去表现的整体形式,人们才叫它为“文章”,而构成文章的一般性质,又可以举出以下两种应具有的规定条件:二.由两个以上片文所构成,其间又由于有着相通的文脉。 2.在其前后显然没有相通的文脉,但它自身必需能构成一个整体。 所谓文脉,它是“基于表现意图而产生的一种内容上的脉络”,通常文章都是按一个一个片文顺序和 时间去展开,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文脉。可是,对例如象广告文之类,由于它的片文和语句有着空间上的搭配,因此,使得它有着互相间一定的关联,从而也能形成一个整体文脉。由两个以上片文才能表达的意图,因为它已经被称为是文章,从而也就能从中看得出各个片文之间的文脉,这些片文所以能结合在一起是为了去体现一个整体意图,那就是很有必要的前提。 K氏,就我来说他相当于长辈,可是,每当我想起老爸的时候,都会制不住自己内·C苦楚不禁掉下泪来。说了声:“好了,咱们走咄”我这才转过神站了起来,我们两人之间就沉默起来。 因为这一段文字,是我从几段文章中,摘下来的片文罗列在一起的,理所当然在那文中就很难让人看出它的脉络,象这佯单纯片文的堆积是不能称其为文章的。 仅仅是片文的堆积,只是偶尔还能看得出象似有着某些相关的联系,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那种相关 的联系实际上它只能是一种偶然临时的联系,并非是出自于表现者应有的意图,所以说在那种情况下即便是它尚能使人看得出有着某些文脉的形态,但是那也不是构成文章应具有的一定的文脉。另外,有的文章它表达得很拙劣,有时很难让人把握它整体的脉络,在这种场合,只要表现者他有着 一个要表达的意图,只要他想展开他的表达,不管怎样在那当中也必然会有一定的文脉,这也是理 所当然的,虽然它的脉络很难让人掌握,但是作为文章那就没什么不同。可是,象下面所表现的情况又该怎样去看它呢?经过落叶松的树林, 望着那令人依恋牵情的树影。 落叶松有说不尽的哀愁忧伤。 旅途茫茫前程更加孤独凄凉。 (北原白秋(落叶助) 这首诗虽然是由三个片文所构成。但是它有着相关的文脉。不过,若从( 落叶松》这首诗整体去看, 这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因此说上面所表现的也只能是文章的一个部分(一个章节),而不能说它是文章的整体。报纸上的小说,一天一天分开连栽,但是好象它能让人看出一个整体的脉络,可是,那也只能是整体当中的一个部分,也不能构成文章的整体,当然在那前后它是能让人想象到它那文脉存在。 有的作品从中截取一节.将它发表在教课书等等上面的时候.那情况又将是如何呢?在这种场合下, 把它前后的文脉遮断下来,那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倘若它还能体现一个整体的话,我们站在这样一种立场上,对它所表现的那也应该承认是个文章。又如,短歌、排句以及电报文等等表现得都很短,只是用一个片文就能完成一个意图,因此,即便是那样也能体现一个整体,那也应该承认它是一种文章。 可是,将很多短歌、排句以及作文等等搜集起来编纂成册的那些歌集、句集、文集等,因它们作为一 个整体体现,我们是否也应该将它们看作是一个大文章呢?时枝诚记氏认为,依据着编纂者统一的 目的和意图象这样编纂体现的一个整体.对他所编纂的文章也必然会带有极其鲜明的立场《文章研究序说》。例如,象一篇单独成篇联体形式的小说等,它的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尽管都能各自成篇,但是通 过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一定能使人了解到一定的内容。它在各篇之间,也必然会有着一定文脉上的联 系。就歌集、句集、文集来说,大体上也与此相同。歌集、句集、允集当中所编进去的和歌、排句 、文章尽管它们都能单独成篇,看不出它们之间有直接的文脉相连,但是,在那当中也必然会有着 它一定文脉相通,倘若不是如此,我们对那些歇集、句集、文集等的排列。构成的整体意图,也就 很难让人去理解了,单独成篇联体形式的小说也好,或者是歌集、句集、文集等也好,对它们来说 的文脉.就不是象通常所说的文章当中那种直接的文脉,它们应该是另一种的文脉——我想应该把它叫作一种间接的文脉也无不可,根据这样的考虑,我们应把它们看作是一整体而当成一个文章才更为合适。下面举出一首以间接文脉的诗为例:· 五月晴空与相识人 公主穿着华丽服饰走上街头 市民们看见都惊喜若狂的称赞 我寻着和我争夺继承遗产人而她却是住在深山老林双目失明的一位妇人 于是我在那把整个遗产完全转让给她 委托了公证人都办得令人满意的解决 有两只秧鸡跑出了窝 它们都长着两条细细的长腿 河岸上飞着金翅雀黄黄的幼乌 噪鹃拖着长长羽毛的尾巴 所以五月的晴空显得格外喜人 那昨天才刚刚竣工的 从四国的山间 直达广岛的公路上 有一辆卡车翻下四十米的山沟 而家中却有刚生下四个月男孩和一个四岁女孩 另外有他那年轻的妻子 和一个短短的梯子 (直壁仁编(诗中苏醒的日本》 照这位编者直壁仁氏的说法,关于这首诗他说:“这首诗它没有什么脉络,只是不断地罗列些事物, 将遗产转赠给双目失明的妇人,秧鸡和河岸上的金翅雀,卡车翻了车,看守家门的遗婿和短短的梯 子。这一切看起来都好象是毫无相关不断接续下来的,可是在那平常的“事物”和“东西”之间,可以使人能从中窥探出一个与它取得一致所要反映的意义和其价值(同书)。文章的种类: 文章的分类可以分为结构上的分类和性质上的分类两种。 在结构分类上就文章来说,它好象征文可分为单一的片文和复文的片文一佯,它也可分为单一的文章 和复合的文章。所谓单一的文章是以一篇文章结构的作品而言,复合的文章是指一篇文章和另外的 文章还有着某一种相关的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整体能去体现更广泛的内容而说的,那么从形式上看它还可作如下的划分:…)对等的形式……将几篇文章对等把它们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形式,象文集、歌集等,从整体上看,它已经构成为一种文章,就应该承认它是这种形式。 闭)包容的形式·,…·在一篇文章当中,包含着引用其它文章而形成的一种形式。 K)附属的形式……一般大多在文章之前或者之后,附属着一种其它文章的形式。例如,将本文和序言及其跋文去作统一考虑的时候,它就属于这种形式。 另外,作为从结构上的分类,有时也有人从概括整个文章的段落上去着眼,站在这种立场上去划分各种文章形式的时候。 就文章从其性质上的分类,也能让我们从中看到各种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一般多从文章形态的特质上,很容易将它们分成韵文和散文的分类。 韵文,原本是一种 采用压头韵、脚韵等那种井然有序压韵声的文体,但是,作为日夺的一种文体,象和歌或者 是排句都有着一定间节的排列规律,我们在考虑这种文体时就不能不考虑到只有这种有着音 律的文体才能算作韵文,不过,象这种韵文与散文的分类,作为日本文章分类来说也并非是 确定不变的。 时枝诚记氏就日本文学来说,他曾经指出过韵文与散文都有着它的连续性,因此,他认 为日本文学的韵文混杂在散文当中这一点,就是日本文学所具的一种特异现象。他说:“在 我们所谓日本文学的韵文,与欧文学的韵文相比,可以想象得出它在性格上有着不同的差 异。就日本文学来说,所谓的韵文只不过是在散文的延长线上形成的,因此,这就不能不使 人考虑到它的形式并非是完全脱离了散文的一种表现形式。”《日本文法文语编》 关于这一点,三岛由纪夫氏也有如下相同的见解,他说:·’ “元录时代,西鹤的小说,作为文章他是把韵文的特质和散文的特质毫无顾及地混淆在 一起(省略),从根本上说,我认为在日本是没有大大必要非要把韵文和散文去作那种划分 的。近代文学工作者他们受到了外国的思想影响,提倡着散文的艺术精神,受到自然主义文 学影响的作家们,虽然都曾经想调和着以他们的文学理念以达到散文至高标准为目的都去作 过努力的追求,但是,最终都因为是用日语去写.因这本身就有着很长的散文和韵文混淆 在一起的历史,而那日语的特质就在这当中形成了一种阻拦深深的横挡在它那背后,其结果 也就很难达到他们的目的。”《文章读本》 可是,在明治以后按照西洋修辞学的系统,把文章作了如下的分类: 0记事文(记实文)按照事物本身(包括空间的事项)的事实去写的文章。 O叙事文,按照事物(包括时间的事项)的过程去写的文章。 O说明文,说明事理的文章。 O议论文,着眼于鼓动读者接受自己意见的文章。 (五十岚 力(新文章讲话)的解说) 除如上所述,另外还有把它分为抒情文和叙景文的情况。将文章去作这样的分类,都只 是着眼于它那所描述的内容(事项)这一点上,另外,也可以说这是考虑到文章有着什么目 的性去作这样分类的。 此外,还可看致有人将文章分成知、情、意这样三种分类法去分类: O知的文章——从调动作者心中专门知识,而能启发读者专门的知识去写的文章。 O情的文章——将自己的情绪写成文章,从而达到能唤起他人同佯的感情为目的而写的 文章。 O意的文章——将自己的意志意见发表出来,使得他人也能服从这些为目的的文章 (引自芳贺矢一杉谷代水《作文讲话文范》解说) 这种分类法也可说是一种依据不同心理作用的分类。 对于上述分类方法,成为问题的一点是将具体的文章应该放在那一类当中去分类,也可 说并非是十分有效十全十美的,例如象书信文,它可告知事情的经过\诉说自己的感情,另 外有时甚至还有可能委托人家代办某些事情的时候,象这样的一封书信文它混合着叙事。 抒情,还加杂着知、情、意的各种表现,这就很难决定将它归在那一类,何况这书信文它又是一篇很具有特色的文章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cf1f6baf1ffc4ffe47ac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