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德曼的同构理论及其对文化鉴别的可能性 在戈德曼的理论中,文学作品和世界都是结构性的,而文学作品与世界的结构是同构的。拿资本主义社会来讲,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造成人情的淡漠、人性的缺失,人被异化了。于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主人公与世界之间产生了破裂。而在经济生活中,交换价值的引入造成了人们对使用价值的淡漠,这也是异化。从而我们看出资本主义世界的异化是和文学中的异化同构的。 虽说我国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在如今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情况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实是极为相似的。戈德曼在《小说社会学》的前言最后提到“我们还应该把那些与集体意识的新形式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某些畅销书包括在其中。”(戈德曼 1989)所以在本文中我希望能运用他的同构理论对我们当代的畅销小说进行分析,解释为什么他们属于非主流的一群。 这里我主要以郭敬明的《小时代》为例。在《小时代》里,郭敬明描写了几个上海的青年男女的故事,尤其不遗余力的渲染了以顾里、顾源为首的富二代的奢侈生活,他们挎着各种名牌包包,穿着各式名牌衣服,俨然成了展示商品的模特,或者说他们被贴满标签,而不知不觉中他们也已经物化为标签。从这一点上来讲,《小时代》是符合戈德曼的同构理论的,因为在商品经济时代,确实是人逐渐物化,而在我国经济最繁荣的上海地区,出现作品中的情况也是不足为奇的。也就是说《小时代》中的那个人物化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同构的。可是为什么郭敬明的作品许久以来难登主流文学的大雅之堂呢?依照戈德曼对小说的定义“小说以一种堕落的方式追求真实价值”(戈德曼 1989)。《小时代》中的人物的确是堕落的,他们逐渐丧失“人性”,成为各种名牌商品的俘虏,贴上满满的“物性”的标签。所以它符合戈德曼小说定义中的“以堕落的方式”,可关键是它不合后半句的“追求真实价值”。我们可以从以往的如今已有“名著”称号的作品中任意拿出一本来做一个比较。比如《水浒传》,梁山好汉在主流的朝廷面前无疑也是堕落的,可在这些所谓的“堕落的人”的行动之后我们是可以看到对真实价值的追求的——对政治清明的追求。就算是当代文学前27年中的那些政治化很强的作品,也都是追求真实价值的。我们再回头审视《小时代》,看完作品后,我们的头脑中除了一大推符号以外,没有留下任何思想,我们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文学作品没有了内涵是很可怕的。其实我们不知道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是很正常的,因为郭敬明并没有想传达出什么“真实价值”。“艺术作品从来都不是意识形态的消极载体”(张跣 2009)“同构关系也能表现一种对给定现实的超越,即一种常常仅当作它们的缺席而被再现出来的超历史价值观的联系”(刘霞 2010)到这里,我们似乎就可以明白《小时代》一类的小说它们的问题在哪里了,他们的作品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夸张化的反映,作品与世界似乎已经完全相同了,他对于世界并没有什么态度。而戈德曼所说的小说应该是“基本上是批判性和对抗性的,它是与发展中的资产阶级社会对抗的一种形式”(汤建萍 2006)的确,“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与市场社会中人和商品的日常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有着“精确的同构性”,可是“只是满足于不加个人经验的对社会现实和集体意识的直接描绘和叙述”对于戈德曼来说这是“创造力低下的作家”。由此我想到为何《小时代》一类的小说非常追求辞采,因为对于一部直接反映社会的小说来讲是不会有多少读者的,因此郭敬明们必然会在形式上做文章。但这仍然不是真正的主流文学,无论它有多么精美的包装。所以这一类作家如果希望在文学上更进一步的话,那么对于“真实价值”的追求,应该是他们首先必须迈出的一步。 引用书目: 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张跣:《总体性—隐秘的上帝—戈德曼小说社会学方法论剖析》。国外理论动态,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2009:01。 刘霞:《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汤建萍:《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研究》。南昌大学,2006: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dbc0f6b9d528ea80c77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