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读书中,博学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在学习中需要专一、专心,但是广泛地学习依然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年少时,正是积累丰富多样知识的好时候,如果我们急于钻研一门学科、一种学问,就难免会陷入狭窄的境地,使自己过早地成为一个“小专家”,这其实并不利于人的发展。曾国藩曾说过,读书一定要多积累不同的知识,否则就容易变得偏陋。同时还要“审问之”,即多提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仅要多向老师请教,还要多与人交流,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眼界。 当然,仅仅博学和审问还是不够的,还要慎思,即细细地思考。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很多知识都需要我们去思考才能有所收获。在慎思之后,明辨也是很重要的。什么叫明辨呢?就是不迷信书本的知识,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做到这几点之后,还要坚持不懈地履行这一套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的“知行合一”思想,而且他在文学、哲学等方面拥有极高的成就。王阳明早年的时候,虽然读书非常勤奋,但却是个只知道信书的“书呆子”。在对朱熹的理学有了深刻的了解后,他开始按照格物致知的要求来学习。靠这套学习方法学习一段时间后,王阳明发现了朱熹学问中的缺陷,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心学。这一学问的重要性如今看来,丝毫不亚于朱熹的理学。 王阳明不仅做到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更做到了笃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知行合一”,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真正达到了一位大学者的水平。 这套学习方法,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虽然我们学习的知识和过去不完全一样了,但是这套优秀的学习方法,却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092f9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