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蜀道难(3)

时间:2022-11-08 10:16: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word

《蜀道难》学习指导

[进入情境]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唐代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清廉乡〔今某某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几入长安,志不得酬,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人称李白为“诗仙〞。他的诗歌以浪漫主义创作方式见长,诗风豪迈狂放,想象奇特诡异,用词险峻而流畅,设境惊心而动魄,X横空出世,铺排滔滔滚滚。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欲随其动荡的感觉,有一种不得不伴诗人情感变化的而喜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李白写了一系列歌颂美好自然的作品和友人赠酬的作品,情感真挚,大气磅礴,令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人间的美好;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平,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

当然,特定时代的诗人,其诗也必然有其时代认识水平的局限。李白的诗中有些宣扬虚无、颓废思想的地方等等,需要我们阅读时不可表面化,而要深入分析,正确理解。

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大约写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为西去之蜀的友人而作。《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某某,这些都是由长安人蜀的必经之地;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都可证明诗人当时身在长安,作别友人。因为诗作想象奇特,联想丰富,内涵颇具典型性,所以,引发了许多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也引起许多专家来考证。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诗的艺术价值是人人称道的。

[赏析全诗]〔自作〕

《蜀道难》一诗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仙〞之笔,描绘了一幅蜀道难行图,给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意蕴和展开丰富联想的天地,其美感力量撼动了古今中外无数人的心灵。诗作自写出,受到贺知章的高度评价,被称为“谪仙人〞以来,诵者如云,评者如林,各抒己见,新解迭出。沈德潜评论其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陆时雍称其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诗镜总论》〕殷璠赞颂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阎少昭典说欣赏其诗,“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撼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诗鉴赏辞典〕〕这些都是剀切之论。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千古传诵,历久愈香,至少有三方面的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一. 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

《蜀道难》是借古题写“新〞诗,其新就新在他以如椽之笔,借沧海之墨,在阔大的天幕上自如挥洒,创作了超越所有前人同题诗作的新乐章。这首诗,写形,虚实结合,峥嵘X嵬,既有“天梯石栈〞、“枯松倒挂〞的实景,又有“六龙回日〞、“扪参历井〞的虚象;写意,贯古穿今,连地接天,既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现实感受,又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广泛联想。诗人不受任何约束,笔随情移,忽而似写仙界异地,忽而又在人间凡境。正因其摆脱了束缚,笔触才得以纵横驰骋,勾勒出经天纬地、阔大无比的宏伟景象,创造出前无

1 / 3


word

古人、后无能及的千古诗作。诗人为了最好的表现通过蜀道的艰难,所选意象都是险峻、雄伟的,“危〞、“高〞、“青天〞、“茫然〞、“四万八千岁〞“不通人烟〞、“太白〞“鸟道〞、“峨眉巅〞、“地崩山摧〞、“六龙回日〞、“冲波逆折〞、“青泥〞“盘盘〞、“百步九折〞、“畏途巉岩〞、“悲鸟〞、“绝壁〞、“争喧虺〞、“万壑雷〞、“峥嵘〞、X嵬〞等等;诗人还用夸X的手法大肆渲染奇险的令人惊讶,善飞的黄鹤要飞越,尚且“不得过〞,连最能攀缘的猿猱想通过这大山也要熬煎;说山高,是“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说山险,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路难,是“难于上青天〞。整首诗就是由这些险峻奇异的意象构成,形成撼人心魄的雄壮美。这种美的选择,是与诗作所要描写的对象“蜀道难〞相一致的。而更妙的是诗人极力渲染蜀道之难,写的是那么雄伟,险峻,但读者仔细品尝以后,不但不会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而胆寒,反而会产生一种欲亲往一试的探险欲望。这就是雄壮美的力量。这就是因为诗人写险,着力在雄,着力在奇,即使写“壮士死〞,也着力在壮,而不在悲的妙处。

二. 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

诗是抒情的艺术。没有情就没有诗。严格的说李白的这首诗不是抒情诗,但它最大的特点又是诗人的情在描写景象中倾泻而出,犹如万汇出山,江河直下,在诗中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率直豪爽的诗人形象。诗中有三处直接抒情的句子,构成诗的抒情基调,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这咏叹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诗人奋力登山,历尽万险的身影,听到诗人一声接一声的长叹。诗人写险,如亲历亲见,整个的感受都是以亲身感受的口吻而写。我们在感受蜀道峻伟形象的同时,分明的看见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上。他走在那飞鸟也难直接飞过的曲折山荆间,回想着前辈们是如何的斗千难,战万险,开辟连接两地的通道,他上看“六龙回日〞的胜迹,下瞰“冲波逆折〞的奇景,摸索在星斗之间,飘然在天山相接之处,赏“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妙仙景,听“飞湍瀑流争喧虺,抨崖转石万壑雷〞的特有涛声。诗人好象在感叹“蜀道之难〞、“不如早还家〞,而读者读着诗篇却被诗人历险的那种情景所吸引,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勇敢顽强的攀登者的形象美。

三. 包容广泛、引人联想的境界美。

诗无达诂。因为诗歌创作的最后完成是要靠读者和诗人的共鸣。而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产生的共鸣也就各异。我以上所讲,可能与有些书上说的不一样,这只是我读诗后的感受。为什么人读同样一首诗,竟有不同的感受呢?除了读者各异以外,诗的本身所创设的境界更是重要原因。《蜀道难》所创设的境界以其开放性、发散性、广泛性而从各个角度触发读者感悟的神经,引发各类读者的不同联想,因而生发出种种不同的共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诱人的美感力量。就诗人当时的写作动机而言,也许只是为送别友人,但写作时,由于诗人自觉的、主动的、倾心的融入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人生观点,又加上诗人纵横恣肆的才气,以喷发而不可收的语言一气呵成,诗作实际给人的触发点却是多方位的。不管诗人当初是否想到,但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诸如劝人谨慎、用人要当、游子艰难、揭露动荡的社会等等诸多方面,引起人对生活、对社会、对政治的多角度深刻思考。而这些思考都能从诗句中找到思维的指向。这正是优秀作品的赢人之处。

[翻译全诗]

啊呀呀,真险要阿真高峻!入蜀的道路真难行,难得好比上天廷。蚕丛、鱼凫开蜀国,古事茫茫难追寻,从此以来四万八千年,秦蜀阻塞从来无人相通行。向西望,太白高山有条鸟兽路,由此可达峨眉峰。想当初,开山崩石多少壮士为此死,才有栈道石梯相沟通。山之高啊,驾御日神的六龙也得绕道走;沟之深啊,水旋波急浪汹涌。黄鹤想飞尚且难通过,猿猱攀援也要现愁容。青泥岭小路曲折多盘旋,百步之路有九十九步绕山转。在星宿之间小心走,抬头呼吸也不敢。手摸胸膛抚惊吓,坐地不起叹连叹。

朋友啊,您西游去蜀何时回呀,只怕是险岩峭石不可攀。那途中,只有深山林中悲鸟叫,雄雌相随绕林转。更何况子规悲鸣在夜间,山月幽阴令人心发寒。入蜀之路可真难啊,难得好比上青天,让人一听也要变了脸。那山峰相连离天不到一尺远,绝壁上枯松倒挂真罕见。激流飞瀑竞呼啸,撞石碰岩千山万壑雷声响不断。那个险呀,真如此,哎呀,非蜀地之人为何还要来?

何况要越剑阁更险难。一人把关口,万人不能过。如果守关之人非亲信,割据称霸人遭难。才避猛虎去,又逢长蛇来,磨牙又吮血,杀人乱如麻。虽说锦城好啊,不如早回家。要攀蜀道难啊,比登天难更难,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85da0bff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