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木心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时间:2022-04-10 14:07: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木心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摘要:2006年,随着木心在大陆的出现,给当下的大众文坛注入了一股“小清新”,他以对传统汉语的偏爱和精英文学的立场给读者奉献了一场文学的饕餮盛宴。尤其是木心的散文,与“五四"散文的似曾相识和当代散文的若即若离,以及他对散文语言可能性的开拓,成为了他散文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点。 关键词:语言艺术、人生哲思 一、语言艺术的探索

木心以其独特的造句本领,在母语与域外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自己在这中间自由的穿梭,用诗意的文字去对形上的哲思进行理性的探讨。“语言是什么?是对自我、真理、世界、生活的揭示、还是遮蔽?既揭示又遮蔽。”“那终于要相背的二律之间有空隙,便是我游戏和写作的场地”。

在商品大潮冲击之下的当代文坛,一批新生代的散文作家开始活跃于文坛,多媒体以及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创作的途径更加便捷,由于创作者本身学识修养不够,再加上科技信息时代人们“语言的干涸’’,当代散文创作出现了“审美疲劳”的局面,有的当代作家写上一句话都要用上两三个英语单词,这难道是因为中国的汉字不够表达?还是语言的贫乏?这样的局面在一些只为迎合市场的粗俗之作中尤其明显。大众审美在当下的汉语写作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才有了“真正的文学在那里”这样的呼唤。此时,木心带着他的一系列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鱼丽之宴》等出现在大众的阅读视野中,他精致的文风,文言与白话的完美融合,让读者顿时眼前为之一亮。木心的出现,无疑给当下的大众阅读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岳建一在木心追悼会上评价木心:“以他孱弱的肩膀,担当着汉语的尊严,担当汉语百年以来日渐衰弱、又要崛起的梦”。

木心是在这个时代被发现的,但他却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对当下的一些流行话语唯恐避之不及,但对中国的古典汉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有人评价他的文章,像是从一个断裂的时代里走出来的,因为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和对“五四”传统的继承,让他像极了一个“五四文化的遗腹子”。中国千年的道统和文统,在五四之后遭遇的“断裂”在木心这里似乎不曾出现,木心以他特殊的经历与自身的文学修养延续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传承,这让他和当代的作家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深刻的人生哲思

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一文,文章约8000字没有句号,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文章并非写哥伦比亚国,而是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皮质的多眼缬带的圆头平跟黑皮靴联想到木兰克林的时代,“我决不反对把从前的生活再过一遍”,希腊哲学系的毕业生可以坦然的承认没有读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原著,教育的重心转移到教育工具的充实,暗示现代社会只


重物质不重精神,乃是教育的本末倒置。文章语言杂糅文言与白话,优美,凝练,既吸收了骈赋华丽铺陈的特点,又具有诗性气质,比如“那么我眼前的一片河水不是哈德逊河(什么河呢),河水平明如镜,对岸,各个时代,以建筑轮廓的形象排列而耸峙着,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以至重重叠叠,最远才是匀净无际涯的蓝天⋯⋯”“与生命相渗透的文化已随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们仅是得到了它们的倒影⋯⋯我总得直起身来,满脸赧颜羞涩地接受这宿命的倒影,我也

并非全然悲观,如果不满怀希望,那满怀什么呢⋯⋯”叫,语言冷静华美又颇具张力,给读者诗意的审美的同时又把读者带入哲思的漩涡。正如毫明所说,木心先生是哲学家式的诗人。他的格局是很大的,不局限于民族和时代。像许多伟大的诗人那样,他所写的常常是一些本质的问题,譬如美、艺术、文化、人性,等等,充满形而上的体悟和见解,而很少涉及现实生活。很多人因此认为他冷,冷得没有人问I睐。但事实绝非如此,木心先生的文字中有大爱,有柔肠,有坦坦荡荡的真性情。在我看来,他的刻薄,他的

优雅,都显得可亲可爱之极。木心的文章,不仅有行文节奏处流露出的诗意的美感,同时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或者说是文章肌理的美和灵魂的美的交响乐。每一句话都是语言的极度精炼.看似不讲究对仪押韵,但其实有它自己的节奏,充满了淡淡的诗意,把。些很难捋清楚的细微情绪和易于意会不易言传的哲理,都很好的表达出来,同时又不失美感。譬如《眉目》中的“如若再晤见,感觉是远远的/像有人在地平线上走,走过/只剩地平线,早春的雾迷蒙了”,这几行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就把一个人刚从失败的恋情中恢复过来时,那种落

寞空虚,萦绕着淡淡悲伤的感情状态表现得不能再好了。

《同车人的啜泣》中,亲眼目睹了一对因为婆媳姑嫂而吵架的新婚夫妇,男的在市区工作,每周末回郊区的“新家”一次,本来应该是愉快而短暂的温馨时光,可是从他“苍白憔悴的脸色”可以判断,一定是夹在三个女人中间受尽了窝囊气,等到上车以后突然扑在前座椅背上啜泣起来,本要给他一些安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发现他已睡着,想要脱件外衣给他盖上又怕惊醒对方,就在自我的对话中车已到站。又看到他走出渡江码头,“步态稍微有点摇摆,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的晃着⋯⋯”于是我的错愕油然而生,此时,创作者再次抽离出来,在形而上层面关照人生之渺小,有了人生是导管还是容器的思辨,最后慨叹“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一直到死,

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生发对生命的沉思,言有尽而意无尽。我相信,每一个看到过这样文字的人,都为这样的哲思所动容。而且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他的文字就像无边而又浩淼的宇宙,在罩面看


到什么样的风景,能看到多少风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JJ‘思和阅读经验,所以陈丹青说;“阅读木心,就是在阅读自己”。

《圆光》是作家在对痛苦做深刻的探讨,很少有作家这样写痛苦。文章里阐释了三种痛苦的境地:临空浮在神主、圣徒、高僧头顶上的刺目滑稽的圆光;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在雁荡山上向世伯坦诚吐露埋心声,头上“是永远的灵犀之光了”;监狱石灰墙壁上被众囚犯你摩我擦出的“庄严佛光”。本来是三种不同的悲凉境界,但木心却用轻松的语调近乎调侃的叙述一番,在一种轻松的语境中消解痛苦,直到最后,在大家的笑声中

和又以落寞的笔调把前面积涌的痛楚释放出来,“大家拿起酒杯,不知为什而干,也都干了。”为了生活中很多滑稽的又不得不去敷衍的理由;为了我们这些儿夫俗子营营扰扰的尘念;为了生命中不可逃避的灾难与痛苦,尘世间谁没有见过这其中的圆光?见过了,经历了,知道了,然后一笑置之,这本来就是生命的美学。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一片精妙的叙述中透着全跑一片心的真诚。在木心的作品中,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不拘于传统的叙事或抒情模式,也不借某一件事物寄托自己的一己情思、抒发自己的抱负或宣泄自己的哀怨,更没有卿卿我我的你侬我侬,而是更多的建立在个人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思维,从生活经验的某些感性描述中透漏出关于作者对人生、生活、艺术、审美、宗教、文化的哲思,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8a9da8e518964bce847c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