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揣摩品味课文诗意的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真挚深沉的思想之情,激发我们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萨克斯音乐《回家》。(营造良好的课前氛围,为和谐课堂打好基础) 二、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望乡》中的一段。体会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歌词中都出现了那些景物?如果没有这些景物,思乡情能表达的这样充分吗? 教师总结:无论你走到哪里,最易勾起的是思乡情――或者一轮明月,或者一盏渔火,或者一缕炊烟,或者,就是黄河浪笔下的那两棵榕树,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黄河浪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借榕树这种景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 提出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前发放的预习学案) 学习任务一、小组预习展示(主要采用小组竞赛抢答的形式,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比一比哪一个学习小组发言最踊跃,声音最洪亮,表达最确切。教师评价、纠正) 1、字词注音: 蓊( )郁 汲( )水 摇曳( ) 兀( )立 荫庇( ) 镌( )刻 泯( )灭 虔( )诚 2、走近作者: 黄河浪,原名 ,曾用 做笔名,1941 年生于 省长乐县。1975 年赴 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 作品主要有:诗集《 》、《 》和散文集《 》等。 《故乡的榕树》1979年荣获香港第一届 ( )之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任务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一)、分析课文1——3段 1、作者开篇就写到了故乡的榕树吗? 2、作者是怎样由住所左近的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的? 1 3、文章在第三段中对榕树的描写非常精彩,作者对大榕树的描写,用了几个看到? 集体朗读课文后小组代表回答。 4、这两个“看到”分别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榕树的?(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 明确:前“看到”是从整体着眼,对榕树进行粗线条勾勒;后“看到”是从局部着眼,用工笔描摹。在作者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他对故乡榕树真挚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他的思乡情就寄托在这棵大榕树上。 (二)作者围绕故乡的榕树都写了哪些与之有关的人、景和事呢? 1、听教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段 景物描写 ①在作者记忆中,故乡桥头有几棵榕树? ②重点描写哪一棵? ③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驼背老榕树的?能不能读一下原文? ④你认为这句话中那几个动词应该重读。 ⑤动词体现了榕树的什么精神? 2、围绕这棵驼背老榕树,在接下来的第5——10段中写了哪些人和事?请各学习小组自由讨论,进行概括。 (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完成这一任务,完成后各小组推举一位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组评价并补充,教师总结。) 3、读了之后其中的哪些人和事让你感受深刻?能引起你的共鸣? 可以分析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件或几件事。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情、及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谈。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重点讲其中的三件或四件,其余的略讲。朗读重点段落。 (学生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再次熟悉一遍原文,重点词句得以强调突出;重要语段得到强化诵读;理解评价能力得以提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得知识。) 4、归纳散文特点和写作特点 (三)浏览课文第11——13段回答 1、作者是如何从美好的回忆回到现实中来的? 2、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如此的厚重。学生朗读结尾的两段抒情段落,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愁。 五、课堂练习 1、事实上文章所写的,是围绕榕树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那为什么不以《故乡的回忆》或《忆故乡》为题? 2、填空并思考:如果不用括号里的修饰语,句子也通顺,那么为什么要用呢? 六、归纳总结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之上总结。) 七、升华提高 作者是否沉浸在思乡的情绪里不能自拔了呢?将来我们或许也会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而远离家乡和亲人,那时你们再想起这篇课文时,应该做些什么呢? 八、小组评价 评选出2——3个优胜小组,表扬激励。 九、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乡情的诗歌散文,下节课将举行“走近乡愁”专题朗诵会。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e2881191711cc7931b716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