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水著华章 谱写“中国梦” ——记滦平县金沟屯文化名人王振华 滦平金沟屯村:滦河水静静地流淌,云盘山岿然不动,“史前维纳斯”诠释着远古文明。这里人勤地沃,卧虎藏龙。1950年,王振华在这里出生,他不宿命,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生;他酷爱诗词,游历祖国大川名山写下臻品千篇;束发而诵诗,弱冠而自咏,半个世纪笔耕不辍,见证了一个诗人的创作豪情。 受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他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农民企业家,笔耕不辍的诗人。如今,63岁的王振华是中国诗书画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承德诗书音画文艺沙龙主席、滦平县诗词楹联协会主席、承德山水华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出版诗集两本,制作的多部诗词MV,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 无数荣誉的背后,是王振华50多年执着的追求所致。尤其是他的诗词,虽非字字珠玑,却也首首堪称精品。 痴恋诗书志存远,师生唱和情谊深。 儿时的王振华酷爱看书,《醒世恒言》、《儒林外史》这些名著,当时的他熟读不忘,在母亲水果摊前看书这等平常事儿。上当地中学时,杨兆垣老师经常教王振华赏析古诗词,两人还在一起吟诵、讨论文学。杨老师还将一些毛主席诗词、古代名诗佳作抄录下来,送给王振华来读。 后来,作为知识青年的杨兆垣老师返回了北京,王振华也因种种原因没能继续读高中,两人的师生情就此结束。 “我曾多次到北京看望过杨老师,几年前他去世了。”但杨兆垣在王振华心中,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道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山水踏遍情难掩,便留佳作满人间。 初中毕业失学的王振华,以后的人生路可谓是艰辛又富有传奇色彩。 他先是在老家金沟屯务农10年,后作为村里的机制砖厂推销员,常驻北京工作。而后,又返回家乡创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 “在北京那时是1984年,我省吃俭用买了一部相机,利用假期到全国各地去采风,每有感悟,便用诗词记录表达。”也就是在那时,他的诗词创作水平逐渐成熟起来。 王振华独爱山水风光,自然景致,诗词也多半表达了对祖国秀美山川的赞美,借以抒发心中的壮志豪情。 “才饮黄河水,又上泰山峰。云涛托晓日,雾霭伴晨钟。”《泰山》里,王振华表达了愿做天街逍遥客,敢当悬崖自在松的豪迈。“夹岸桃花扑面来,别有洞天豁然开,溪流绕月同云渡,细雨仙风如客来。”世外桃源中,也留下了他探寻传说奥秘的佳句。崂山、蓬莱阁、西湖······每到一处,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他都临其境抒豪情。 王振华的诗,也有一部分描写了其人生特定时段的真实心境。 34岁,正是王振华创业最佳时机,然因腿疾住院治疗,事业也一时陷入了低谷。在漫长的疗养期间,他写下了《咏志》三篇,其中以第二篇最为精彩。 “垂钓磻溪待天时,折戟楚帐信有之。等闲练得千里足,原为伯乐万里驰。”王振华在此诗中用姜尚、韩信之典故,描写千里马终会为伯乐所用,来激励病痛中的自己,堪称绝妙。 “写景自然秀丽,抒情率直真切,不借雕饰,自然成趣。”北京大学古诗词泰斗李铎教授评王振华诗词如是说。“一个来自河北农村的企业家,竟然在繁忙的商务夹缝中写出千余首颇具品位的诗词,源于振华先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有着长期近似痴迷的热衷,因为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深厚的爱,对生活充满奔放的激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文俊评价王振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e4e5e6787c24028905fc3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