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案例

时间:2022-04-09 04:02: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说》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寓言性质的文言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抒发不平之音,激起古今很多有才之士的共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各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多数掌握了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文章蕴涵的寓意。这个单元还有一个要求是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但我认为阅读这篇文章既要重视研究文章表现出的共性思想,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开拓更广阔的思想领域,得出属于自已的个性化感悟,从而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趣。于是,我上了一堂《马说》拓展课,要求学生从“伯乐”与“千里马”谈起。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共同研读了《马说》,现在我请大家一起背诵课文。

(多数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全文。

好的,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本文的寓意。 (学生回答。在上一堂课中已归纳出来,答案统一。

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悟,那么,就请大家从新的视角,进入新的思想领域,去获得新的阅读感悟吧!好,我们就从千里马谈起。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同学们能否调动你们的积累,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伯乐千里马的故事呢?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学生1《三国演义》中徐庶为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说的就是伯乐千里马的故事。

学生2: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






公所以成就霸业,他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学生3画坛伯乐徐悲鸿

徐悲鸿堪称为我国现代画坛上的伯乐。徐悲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绘画大师和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在几十年的美术教育中,他发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被郭沫若称誉为画坛上南北二石的傅抱石和齐白石,也都曾得到徐悲鸿的相识之力。

教师:非常好!这三位同学说的是幸运的千里马,他们遇到了伯乐,施展了自己的才华。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探究(一):是不是每匹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呢?假如你自认为是一匹千里马但一直没有遇到独具慧眼的伯乐,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请各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回答,归纳各小组意见。 教师:同学们作为现代人,已经不会再有像千里马那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被埋没的悲剧了,在没有伯乐的情况下,你们不会坐等机遇的到来,你们会施展才华,创造机遇,毛遂自荐。

探究(二):俗语说机遇只属于有准备的头脑。你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才,才能最终得到机遇的垂青。你是人才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以我们所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谈一谈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学生发言:

学生1《陈涉世家》中我明白了人才从小应具有远大理想和宏伟的抱负。 学生2《爱莲说》告诉我们人才要有那样高洁的品质。

学生3《岳阳楼记》中,我明白了作为人才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教师:是的,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一个旷达胸襟的人。人才需要自己历炼,也需要的成就。

探究(三):同学们再畅所欲言,联系生活谈谈伯乐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

学生1:要有不同的衡量人才的标准。 学生2伯乐选拔人才要多角度、多层次。 学生3伯乐应该擦亮眼睛,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教师:好!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敏锐的思维,感受到了你们对伯乐千里马的注重。人才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伯乐千里马故事还将一代一代地延续,还将会上演更多更精彩的故事。 三、课后小结,提升理解

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我相信,今天的这堂拓展课大家一定从中获得了崭新的阅读感悟,体会到了更多的阅读乐趣。请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像今天这样尝试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去感悟文章,你将大有收获。 案例反思

能够说这是一堂引导学生实行个性化阅读的实践课。在这堂课中绝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开动脑筋,调动积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语文课是学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也应由过去的注重精英转为注重大众,注重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位学生。本节课上虽有很多同学先后发言,但也有好几位学生仅仅充当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所以在注重学生上显然是做得不够的。应增强对这些“弱势群体”引导,让他们真正参与在教与学中来,使他们不再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像今天这样,阅读文章不要只停留在研究文章的共性思想上,而应该拓宽思维,联系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个性化的感悟。

我会将这种个性化阅读指导课延续下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细心捕捉学生们闪现的灵光,创新的火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1185a333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