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 【摘要】:德福一致,是一个伦理学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很多伦理学家都对这一问题做出过自己的阐释。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康德,因其系统、缜密的哲学理论而闻名于世,以其著作的艰涩、难懂而为人熟知。康德著作繁多,其中的伦理学著作又以《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最为经典。不少学者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对一些概念和逻辑进行阐释和发展,而缺少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种整体性把握,这种整体性把握要求我们,不论是研究康德道德哲学的哪个问题,都应该将其带入到康德道德哲学的整个体系中去理解,这样有希望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学。德福一致的问题,康德主要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如果仅仅从《实践理性批判》一本著作中去把握康德的德福一致问题,很有可能望文生义。首先需要讨论康德提出德福一致问题的必要性,从德福一致论的提出出发,同时要关注前康德时期哲学思潮对康德的德福一致问题的提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以莱布尼茨和基督教哲学为代表,对康德德福一致的提出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正因为这样的影响,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顺理成章的提出了德福一致。然后从康德哲学产生的这些背景入手,层层推进,探讨德福一致论在整个康德哲学中的逻辑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康德德福一致的提出,是整个时代对伦理学家提出的要求,在其道德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德福一致概念进行探析,就要搞清楚康德德福一致何以可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德福一致中“德”与“福”的关系。康德认为,仅仅是对于幸福的拥有,并不代表主体自身或其行为具有什么道德性。只有以合乎道德法则的行为方式去追求幸福,获得的幸福才具有道德性。在德福一致关系中,德处于一个基础性的地位,它是德福一致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认为,人既属于现象界又属于本体界,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而人们的各种能力就是为了追求幸福这个终极目标而存在。对于幸福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真正的幸福,是种终极的至善,是德与福的匹配,因此,总的来说,至善作为一种终极幸福,是值得人们追求的。但是这种幸福是一种配享关系,不是一种必然的规律性的关系。如何保证德福一致,康德的答案是“三大悬设”,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书的梳理,得出结论:自由是道德得以可能的基础。因此,自由也是德福一致理念得以可能之基础。根据《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作为德福一致论的保证,康德的三大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对其的重要意义。最后康德德福一致论需要反思。这种反思首先要分别在理论和现实的角度肯定康德德福一致论的意义;然后对康德德福一致论进行批判;最后,根据伦理学的经典理论,尝试对康德德福一致论中的一些不足进行修缮,在不解构康德德福一致论的基本意义的前提下对其不足进行弥补,使之更加完善和合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1a2f1f28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