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

时间:2022-12-29 23:3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

作者:周银洲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9



周银洲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初唐孙过庭所著《书谱》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氏在《书谱》中开篇即写道:“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通过《书谱》所写内容,分析了孙氏“善书者”之标准。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善书者;标准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5884(2011)09 -0105 -02

孙过庭(约646-691年),名虔礼,以字行,中国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氏书论之精华集中在《书谱》,文采翰墨,堪称双璧,历凡研究书法者,无不奉为圭臬。《书谱》所写的“善书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本文将从《书谱》本身来探析“善书者”之标准。

“善书者”标准之用词

孙氏在《书谱》中用了诸多描写“善书者”的词语:“绝、妙、绝伦、精熟、专擅、兼通、特绝、专工、尤精、博涉多优、入木、智巧兼优、心手双畅、妍妙、专精、兼善、众妙攸归、偏工、尽善、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志气和平、不激不历、会美”等。这些词是对众书家的赞美,我们也能从中窥见孙氏心目中的“善书者”之标准。

“善书者”之标准

1.“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正心与修身

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是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宋苏轼说:“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古代强调学书立品的重要,要求书法家“品高”,只有“品高”,作品才会有“清刚雅正”之气。人品为人所推崇者,即使技巧不高,只因其神韵生动,仍被视为珍品。相反,人品低劣者,即使技巧纯熟,仍被士人所不齿。《书谱》对“善书者”的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出“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的思想。“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这段话指出了王献之的错误,认为王献之不该自称胜过他的父亲,一个孝子应该使父母的名誉显扬于世,而不能耻于推崇家学,用“胜母之里”的典故来说明要重孝道。有性格缺陷者作书容易脱离书法美的规范,言外之意是要加强个人修养以弥补性格缺陷,才能成为“善书者”。

2.“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勤学与励志


孙氏在《书谱》中多处提到学习书法要勤奋。“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王羲之认为自己的草书之所以比不上张芝,是因为自己没有张芝那么勤奋。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当时的人珍爱张芝的书法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刻苦磨砺精神,成为中国书法界的楷模,王羲之曾钦敬地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皆墨,好之绝伦,吾弗如也。”“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孙氏谈及自己的学书经历,20余年未间断临池的志向。还有一处写道:“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从反面指出如果不抓紧时间埋头苦练,随笔书写,是难以把字写得美观的。

3.“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承古与创新

书法艺术源自于对历代书法的继承和创新,它不但具有艺术美学的共同的特点,还具有独特的个性,并以强劲的生命力延续了几千年而长盛不衰。历代的书法家,取众人之所长,聚前贤之精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面目各异的艺术珍品,我们没有理由对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抱着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要发扬光大。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有言“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吴俊卿提倡学书法要“与古为徒”,王铎更是把晋人的书法比作“崇山峻岭”,古人的经典书法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我们必须反复临摹才能得其精髓。另一方面,不能一味仿古,要在古人的基础之上有所突破,宋欧阳修《笔说》:“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齐白石也曾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书法只有在不断创新下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孙氏在《书谱》中写道:“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指出继承前者并有所变革,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笔墨当随时代,我们既要继承历代优秀笔墨传统,又要努力打造我们这个时代的笔墨特色。

4.“专工小劣,博涉多优”——专精与博涉

孙氏非常重视专精与博涉的关系。写道:“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摁其终始,匪无乖互。”王羲之兼有钟繇真书和张芝草书的优点,虽然在专精一体上稍有逊色,但是他能够做到博采众长。《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尤善隶书”,这里所说的隶书实际上是指正书和楷书,南朝宋羊欣认为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张怀瓘《书议》评价王羲之在真书和行书两种书体上都堪称古今第一,而且在章草和草书上也有极高的造诣。王羲之真书学钟繇,而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南宋姜夔《续书谱》云:“古今真书之神妙,无于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王羲之正是做到了专精与博涉,才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成就,被后世奉为“书圣”,高山仰止。孙氏在《书谱》中还有一处写道:“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指出各种书体是相通的,写草书要兼有真书的笔意;写真书要旁通草意。真书堪称奇绝的钟繇和荣膺草书之圣的张芝,都是由于专精于一种书体,所以才达到了绝妙无伦的境地。所以孙氏很明确地提出做到专精博涉,融会贯通,才能成为“善书者”。

5.“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个性与真情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历史上能开一派新风的书法大家,其书法必然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后世看到《大唐中兴颂》就能联想到颜真卿的忠义刚烈,看到《江上帖》就能联想到苏轼睥睨一切的豪迈气概。孙


氏强调书写者个性与情感的重要性,写道:“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可以表现书者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只有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到书法当中,才能把字写好。“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竞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筌蹄”,说明“善书者”要有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不能干篇一律。苏轼曾有诗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杨玉环和赵飞燕一肥一瘦,但并不妨碍她们都是倾国倾城的美女,只是美的姿态不同罢了,所以书法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的启示

通过孙氏“善书者”之标准,可以看出,孙氏所处的唐代已经对“善书者”有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其次学习书法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研习古人并有所创新,不仅能做到“专精”,而且还要“博涉”。在文化繁荣的今天,书法艺术空前发展,书法家们是否应以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9b782729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