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校,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字都有了自己的方法,教师应相信他们的识字能力。另外学生对蝌蚪和青蛙都很熟悉,所以教学本课应以朗读为主,特别是分较色朗读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目标: 1.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指导写“甩”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蹬、跳、蹦”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4.渗透遇事主动探索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蝌蚪各个时期形态动画,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的动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一)情境设置:有一天,池塘里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黑鱼,它们滑溜溜的身子,圆圆的脑袋,长长的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导出小蝌蚪。 (二)揭示课题:17 小蝌蚪找妈妈 (三)指导读课题。 1、谁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2、小蝌蚪干什么?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3、小蝌蚪找谁?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二、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一)质疑,激发读书兴趣。 1、指出小蝌蚪与妈妈区差别。 2、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把描写小蝌蚪每个时期外形的句子划上横线。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了解小蝌蚪各个时期外形特点,指导学生朗读。 1、课文写了小蝌蚪有哪些样子? 2、课件展示学生所描述的小蝌蚪动画。 3、引导说出小蝌蚪有的特点。 4、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要读出小蝌蚪天真活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态。 5、按照这种方法,学生分别说出小蝌蚪另外几种形态和特点,引导学生读时一要读出小蝌蚪身体的变化,二要读出小蝌蚪的快活、乐观。 (学生在找小蝌蚪外形变化的词句时,可能不是按生长过程顺序进行的,不必强求。) (三)理顺小蝌蚪生长过程,分角色演读各个时期的小蝌蚪。 1、按小蝌蚪的生长顺序排列小蝌蚪的照片。 2、学生与老师配合读小蝌蚪四个时期形态的句子。 三、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一)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蝌蚪找妈妈时都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找谁打听妈妈了,怎么打听的?用波浪线作记号。 2、学生边读边作记号,教师巡视指导。 (二)生汇报自学情况,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的在文章中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遇到鲤鱼部分 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 ⑵ 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 学生表演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迎”的意思。 2、遇到乌龟部分 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乌龟打听妈妈的。 ⑵ 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 学生表演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追”的意思。 ⑷ 学生讨论:怎样理解鲤鱼阿姨和乌龟的话。 ⑸ 照样子,说一说。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看见 在 。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⑴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用感叹号说一句能表达小蝌蚪心情句子。 ⑵ 分角色朗读。 ⑶ 分组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长大了。 ⑷ 理解小青蛙外形特点。 四、课文延展,深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一)小组讨论:你从小蝌蚪身上学到什么? 讲礼貌,任何时候都要有信心,遇事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多动脑,善于观察…… (二)课外思考:要是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父母走失了,你会怎么办? (三)课外调查: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害虫,我们小朋友就怎样保护青蛙。 五、布置作业。 课下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变 →青蛙 大脑袋→长了两→长了两→尾巴→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 ↓ ↓ 找妈妈→鲤鱼→乌龟→大青蛙→捉害虫 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acf74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