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熊的一家 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是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核心经验是学习比较三个量的大小,会依次辨 认:最大的、比较大的和最小的。量是表示物体所具有的能区别程度异同的性质,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的客观现象都叫做量。量有连续量和不连续量。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等连续量都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因而幼儿需要学习。比较量的方法有:运用感官感知、重叠比较、并放比较等。本次活动通过创设“蒙蒙熊一家吃甜点”的故事情景让孩子在操作中感知比较,区别量的大小差异,并尝试用语言进行描述。在比较各种量的差异时,可让幼儿感知到量的相对性,并帮助幼儿建立序的概念,使幼儿对其中传递关系有所体验。 学情分析: 儿童早期在实际生活中逐渐积累的对物体的量的认识常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为不够精确,只能感知和区分量的明显差异。在为孩子准备比较材料时差异应当明显,以后逐渐缩小差异。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特定的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小年龄儿童而言。他们可能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物体量差异的一些感性经验,但能感知和区分并不代表他们能用准确而清晰的语言加以描述,活动中要重视孩子对不同量的语言描述。 活动目标 1.喜欢熊和兔,喜欢这个单元的主题。 2学习比较三个量的大小,会依次辨认:最大的、比较大的和最小的。 3会用语句“我喜欢大(小)的”来描述物体。 活动重点: 能从三个量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活动难点: 能将三个大小不同的量排序、配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会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教具—— 兔、熊图片。 教学方法:游戏法、观察法、练习法. 活动过程: 一、 玩一玩:听故事《我喜欢》,认识新朋友。 1.介绍新朋友“兔”和“熊”。 2.引导幼儿观察室内物品,模仿句式:“我喜欢大的。。。”、等等。 3.“熊爸爸妈妈喊熊吃甜点”“谁是熊的爸爸?谁是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们三个看上去谁最大?谁最小?谁比较大?” 二、 说一说: 1.“熊摆餐具请小朋友们来帮忙,这些餐具要怎么分?怎么摆?为什么?”教师以故事情节引入,并出示熊一家的学具卡,请幼儿观察、比较、讨论。 2.例如,教师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勺子,提问:“这三个勺子有什么不同?那个给爸爸?。。。。。为什么?” 3.引导幼儿比较三个大小不同的勺子、盘子、碗和蛋糕,找出其中最大的、比较大的和最小的,分别分给蒙蒙熊一家。 4.幼儿操作自己的学具卡,先摆好熊一家三口,在按大小分发相应餐具和食物。幼儿一边分一边说:“我把最大的分给爸爸。” 三、 做一做: 1.喜欢玩玩具——穿珠子。 四、 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我们还给他们分餐具和食物。小朋友学会了从三个物体中找出最大的、比较大的和最小的,谢谢你们!再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c807d9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