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和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大学生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促进大学生确立自我同一性提供了建议。 标签: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应对策略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阶段正处于人毕生发展中的成年早期。这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定位的作用,决定着个体终身发展方向。从受成人保护的青少年,到需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青年人,大学期间个体发生着巨大的社会角色转变。 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青年人会在大学时期接触到不同的人,了解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尝试着选择,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自己。当自我意识发生矛盾时,经过自我调节在新的水平上达到一致,如此循环往复,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健全发展,对于自己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可以很好地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和起来,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 1.主观方面 1.1 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步入大学前,学生学业繁重,无暇去充分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而大学期间学生有了更多时间进行自我探索。个体意识的“自我”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常常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如果大学生无法良好的调节,很可能会产生过度自满或自卑的情绪,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 其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有些大学生从未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过考虑,每天只是消极度日。还有些大学生自视甚高,目标定的过高,最后却无法实现,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败感。对现實不满却又无法改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巨大差异使之产生自我冲突,从而出现自我否定、拒绝接纳自我、过分怀疑自我的倾向。这些都会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使其暂时或长期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之中。 1.2 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偏差 自我同一性还包括对他人和社会有连带感和归属感,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或团体,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团体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他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他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之间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这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运行;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肆意行事;对现存的某些社会现象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避。这样的大学生,思想上较为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等行为。 2.客观方面 2.1 家庭因素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一般来说,来自父母情感温暖、充满理解的家庭,孩子有着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家庭的关怀与爱可以促进其对于价值观和未来职业定向方面的自身探索。而在父母严厉、惩罚、缺乏温情的家庭中,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于自己的意愿,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远不如前者,也更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2.2学校教育因素 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多追求的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对于学生个性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没有给予学生自我发展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很多学生缺乏自我认知,无法确立符合实际的目标,很难确立自我同一性。 2.3社会因素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源于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期待大学生如何发展,就需要有与之相配的成长环境。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还是消极,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也会导致大学生面临诸多困惑和茫然。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应对策略 1.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掌握自我认同的方法,进而实现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整合。 此外,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迷失感的状况,高校应积极开展相关职业生涯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c12e01b7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