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是西湖——品读《品味西湖三十景》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间最美是西湖——品读《品味西湖三十景》 作者:黄健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3年第4期 《品味西湖三十景》 作者:庞学铨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简介:三十景是西湖景观的精华与代表,融合了西湖的山和水、人和物,包容了构成西湖审美意境的全部元素。三十景有其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有其独特的景观结构与内容,也有在这历史中不断融入的文化与精神。作者分素描、诗情、画意、印象四个部分来表达对三十景的感受。 读完庞学铨教授的散文集《品味西湖三十景》,我感到他是真正地用“心”来读西湖、欣赏西湖、体味西湖。 在他的笔下,西湖三十景极富历史感和美感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并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如同他在《自序》中所说的那样,西湖三十景“尤其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有其独特的景观结构与内容,也有在这历史不断融入的文化和精神,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点,是三者综合、交融与统一而成的形象,绝非纯粹的山水花木鱼鸟之类事物,……品味景点,也就是对景点事实及其意义的某种感受、体验、联想和敞开,这必须建立在对景点事实清晰了解的基础上,这样的品味,才可能有的放矢,而非天马行空。” 庞教授对西湖三十景的品味,其特点也是注重发掘出西湖的文化哲学意蕴。在《前言》中,他指出:“西湖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山水,也是历史对这山水的再创造、再加工,又是文化赋予了它们丰富的内涵,重塑了它们不同的形象。”品味西湖三十景,在他看来,不是单纯地对西湖自然美景欣赏的流连忘返,同时更重要的则是要在欣赏中,细细地品味出寓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哲学、人生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的内涵。 如在对“曲院风荷”景观的品味中,他通过对“素描”、“诗情”、“画意”、“印象”环节的品味,在欣赏“曲院风荷”独特美景的同时,也注重发掘出她独特的诗情画意及其深厚的哲学意义。他这样写道:“在曲院内近观细赏荷花,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和享受,因为在这幅自然山水画图的每一处,都是赏荷的绝好角度和场景,都会给人带来一份不同的美意和心境,因为如此与荷花相依相近,对她品性和气质也就会有更多的了解与体认”。接着,他从历代文人对荷花的欣赏和体味中,得出对“荷花是‘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品性高洁”的更深层次的哲理认识:“荷花要到深处看,曲院最是赏荷处。在人与荷的对话中,宋时的曲院虽已消失,荷花却永远长在人的心田里。”这种对“曲院风荷”的哲理解读,显然不是一般地停留在对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欣赏上,而是发掘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那种永远都无法分离的密切联系。又如对“断桥残雪”景观的品味,他展现的是“四季断桥”的自然与文化的哲理意味:“伫立桥上,环视四周,细加欣赏,便会有另一番感受:断桥之美,非独残雪,更是因为于此处观赏西湖,可遍赏四时之变迁,可尽得湖山之神韵。”这是对“断桥残雪”景观的一种更为大气、独特的品味,不再是单独体味“残雪”之于“断桥”的那种伤感之情,而是以更具包容、开放的情怀,来全方位地展示“断桥残雪”那极具人生意味的哲理内涵,使人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古人所吟咏的那种“十里西湖意,都来在断桥”的哲学意境。 注重对西湖三十景独特的诗意的发掘,是庞教授品味西湖的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庞教授是以研究西方哲学而见长的著名学者,然而,通过他对西湖三十景的独特品味,人们会发现在他的心中却有如此深厚的中国文化、哲学、美学的诗意情怀。人们都说东方和西方、文学和哲学,乃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人类精神的层面上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通,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庞教授通过对西湖三十景的细细品味,完美地展现和传达了他心中的诗意情怀,表达了他对西湖、杭州、江南,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哲学、美学的诗意理解。 如在对“灵隐禅踪”的品味中,他不仅介绍了灵隐这座著名的东南佛国的来历,而且也注重从禅宗的哲学维度,品味出灵隐“禅踪隐处有禅意”的诗性意境,“追寻千年灵隐禅踪,寺院历经磨难,损毁十余次,寺僧亦屡遭遣散,仍能屡毁屡建,生生不息,固然有历代朝廷之功,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隐处有禅意。”佛教自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日益为中国文化所不断地认同和同化而开启“本土化”进程,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主干。尤其是为“中国化”的禅宗,更是深蕴着中国文化的人生哲学涵义,展现出独特的人生诗性品格和诗意境界。像以西湖、杭州为典型的江南文化,她所呈现出来的寄情于山水的审美追求,让人生,特别是让人的心灵世界在富有隐逸色彩的寺院庙宇,找到弥补心灵缺憾的审美愉悦,追求温情脉脉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推崇禅宗教义,并使之与老庄哲学相结合,亲近自然(包括人的自然本性),强调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在审美对象中获得审美灵感,力求摆脱世俗琐事的纠缠,获得“宁静致远”的人生格调,达到心灵超然的境界,就成为东晋六朝、唐朝和南宋之后的江南文化审美意识发展的主流,其特点是更进一步地铸塑了江南文化的诗性品格,如同他在品味时所指出的那样,“禅踪隐处是禅意。这禅意,也渗透于西湖山水间,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显然,庞教授对“灵隐禅踪”的品味,就是依据中国文化、哲学、美学,特别是江南诗性文化的特点,结合禅宗哲学和美学的特点,深层次地解读出灵隐的禅宗诗意。又如对“六和听涛”的品味,庞教授也是依据这种诗意发掘的思路来进行的。在他看来,“如今的六和塔,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座古塔”,无论是对她的何种解释,“都含和合通和谐之意,故六和塔其名便传递着与自然环境和合共生、和谐协调的理念,表达了人们消除潮灾,修德祈年,以求太平的愿望。”沿着这种思路,他的品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诗意发掘:六和塔既得于与自然环境的相得益彰,也得于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和合共生,如同他所强调指出的那样,“细察塔之构造,不禁会由衷赞叹先人们匠心独运,以如此巨大的建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佛、道、人所共同追求的和合之意。” 西湖的美景是隽永的,西湖的涵义是无穷的,是说不尽的。读完庞教授的这本《品味西湖三十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那颗细细品味西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在细细的品味当中,为人们所揭示出来的西湖那永远的美丽和那深厚的哲学意蕴与诗性情怀。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cd4029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