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量词的发展

时间:2022-04-11 10:26: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讲 量词的发展

名量词的起源

社会劳动分工——交换——产生了计算物品的量词。 甲骨文中的名量词。

1甲骨文中表示数量的三种形式

a.不用量词。数+名(一牛)/+数(虎一)

b.名词复用。名++名(俘人十ㄓ六人、乞骨十骨、羌百羌) c.用量词。仅见:名++量(贝廿朋)

孚车卅两,孚牛三百十五牛,羊卅八羊(小盂鼎) 西周以后,名量词逐渐发达,b式被淘汰。 2甲骨文中的量词。

2

仅见计量的单位量词“朋”(贝的单位1“丙”(马和车的单位,如:马一丙、车二丙)“卣”“升”(借用作鬯的单位),未见计数的天然单位(个体量词) 西周以后名量词的发展 1 数量的增多。

1)天然单位(匹、乘、两、张、个) 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

车四乘(《庄子列御寇》 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左传昭公十三年》 ——处于萌芽阶段,真正发达在汉代以后。

2)度量衡单位(丈、尺、寸;升、斗、石;斤、钧、镒) 3)借用量词(主要是借用容器名词作量词) 如:一箪食、一瓢饮(《论语》 一杯水、一车薪、一钩金、一舆羽(《孟子》 一篋锦、一鼓铁(《左传》 一豆肉(《韩非子》 一升粟(《墨子》

2 语义上的发展,天然单位由特殊到一般。个、枚、只、头。 个(箇)《说文》“箇,竹枚也。《史记》“竹竿万个”《索隐》引《释名》云:“竹

曰个,木曰枚。

《汉简》有“一日伐竹六十箇。 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议兵》(一般)

枚:《说文》“枚,枝干也。《汉简》有“□树一枚。 石重中钧以上者五百枚。(墨子)

“枚”又用于龟、煎饼、笺纸、木器、石等。 3 语法上的发展。

a.数量短语分布的变化。

先秦基本形式是“名++量”A 极少数“数++名”B 至中古(王力:南北朝以后。B式才日益普遍。



12

有人认为“一朋”是五贝,也有人认为是双贝、十贝,或无定数。 “一丙”是一车二马,也有人认为“一丙”即一匹。

1






有学者(石毓智)做了如下统计:

主语位置 数量名

世说新语(南朝)

0

名数量 12 2 7 20

宾语位置 数量名 25 23 126 147

名数量 22 49 5 223

敦煌变文(唐五代) 0 朱子语类(宋代)

15

老乞大(元末明初) 62

转变首先发生在宾语位置上。 b.“指代+量”的出现。(唐宋) “这个是阿谁不是?”《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c.量词重叠表逐指。

南北朝仅见XX式,如“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近代大量发展。

XX之外,还有一XX式,如: “一个个抢盆夺碗”《西游记》

XX式(一股一股、一个一个),表一一相接; XXYY式(滴滴点点、双双对对),表很多,连续不断。

d.量词复音化。量词+/儿。始自唐代,4近代普遍发展起来。 “兀的那一家儿人家,我去讨一把儿火。(秦简夫《赵礼让肥》一折) “我这一把子年纪。《西游记》三十三回) e. 魏晋以后,名量词词缀化的倾向。如: “江南书本”《颜氏家训 书证》

4 量词的虚化。量词并列使用,附加了修辞(夸张)色彩,量词单位虚化。 咫尺/咫步/寻常/步仞/跬步/锱锤/尺寸/扶寸/斗升/锱铢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 12 杜预:“言争尺丈之地,以相攻伐。”杨伯峻:

“寻常意味尺寸之地。

寻、常都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16尺) 5 名量词的来源。

a. 借用名词。豆/// b.动词转化。束///// 动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1 产生于汉代。5 魏晋以后广泛应用。

汉代:遍、过、通、下、匝等。如: “遍”“诵三遍而请习之。《说苑·敬慎》/ “王母桃花千遍红。”李贺《浩歌》

34

主宾位置上的“名数量”用于契约或记帐场合。如:再买些粗木绵一百匹,织金和素缎子一百匹。

多借用量词,如:“忽然管著一篮子”(李贞白《咏狗蚤》 5

王力:大约起源于南北朝,盛行在唐宋以后。

2




“过”“逆行一过。《素问·玉版要论》/约二百过出入即沸矣。《抱扑子·金丹》“通”“宾客谏之百通。《说苑·正谏》 南北朝:次、度、顿、番、回等。 唐代:巡、场、遭、周等。

宋以后:会、趟、直等。大多由动词转化而来。

2 动量表示法的演变。

+V V+数→V+O++

1)先秦。数+V(主流,94% 三周华不注。 吾日三省吾身。 V+数(萌芽,6%

“鞭千罚千”(散盘)/“鞭女五百” 匜)

2)汉代。武威汉简。

+V13/V+数(11

《汉书》:春秋242年间,日蚀三十余,地震五十六。 3)近代。

V+++O

3 借用动量词。

1)借用名词表示动量。(南北朝以后)

如《魏书·孝静纪》“文襄使季舒殴帝三拳。 《南齐书·王奂传》“食两口。 《魏书·李崇传》“各击数千槌。

2)动词复用

(近代,如《水浒传》“拜了四拜”《西游记》“把耳朵摆了几摆”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f827420b4c2e3f562763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