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历史沿革简介 (1956年——2006年) 张荣仁 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属于全日制普通学校系列。历史上,包括初师(前师)、中师(后师)和高师(专科和本科);建国初期,初师和中师中还常设有速师班,或者专设速成师范学校;有的中学还设师范部。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的渊源应该从建国初期在济宁城区设立的济宁速成师范学校、济宁师范学校开始和计算校龄;而不能从在滕县建立的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开始;因为后者是属于成人教育系列,并且校址也没有沿续关系。正如,1951年在滕县建立的地委党员干部训练班,不久改称中共滕县地委党校,1953年迁驻济宁城区文庙,改称中共济宁地委党校,也就是说济宁地委党校是源于在滕县建立的地委党员干部训练班;滕县专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应该是后来设在济宁城区逥龙街的济宁地区行政干校的前身;济宁教育学院是由济宁教师进修学院、济宁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师轮训班演变而来的。再如,1998年济宁教育学院并入济宁师专后,不久又把济宁教育学院的牌子挂在了金乡师范学校的校门口。 要了解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的历史沿革,必须回顾建国初期的济宁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师范教育事业。1950年,今济宁境区隶属于山东省滕县专署和平原省湖西专署。5月,鲁中南师范学校并入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8月,平原省湖西专区联立金乡师范学校在金乡城内北关文庙建立(1953年2月改称山东省金乡师范学校;1956年金乡、鱼台两县合并,学校迁往鱼城原鱼台县政府院内;1959年12月迁回金乡县城东关)。9月,平原省南旺县初级师范学校在梁宝寺官铺村建立,1951年改中学。 1952年3—4月间,先后建立滕县专区济宁速成师范学校,滕县第一、第二、第三和汶上、泗水、兖州、嘉祥等等速成师范学校。滕县专区济宁速成师范学校只办一期,其余学校均办两期。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一年或半年,毕业后均分配到小学任教,有的支援外省新解放区。 滕县专区济宁速成师范学校,校址设在济宁城内扈家街。招高小毕业生两个班,100人,学制1年。校长由济宁市(县级市)文教科科长杨冀明兼任,孙立臣任副校长。学生结业,学校停办。 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湖西专区划归山东省。 1953年7月,撤销滕县专区和湖西专区,组建济宁专区,迁驻济宁城区。 1954年暑假,在滋阳县中楼街南教堂建立济宁专区小学教师轮训班。 1955年暑假,驻滋阳的济宁专区小学教师轮训班改称兖州小学教师轮训班。同时,济宁小学教师轮训班建立,校址在今太白中路路南原济宁市任城区政府址。年底,兖州小学教师轮训班迁济宁,临时驻草桥口北,原麻纺厂院内,成为东西两个校区。 1956年暑假,济宁、兖州两个小学教师轮训班合并改称为山东省济宁专区速成师范学校。校长傅祥符,副校长赵希圣,教职工55人。招高小毕业生(初师)2个班,100人,学制3年(1957年秋并入金乡师范,1958年7月提前1年毕业)。招初中毕业生(中速师)8个班,400人,学制1年。 1957年暑假,济宁专区速成师范学校,招收中速师6个班 ,300人,学制1年。 1958年7月,济宁专区速成师范学校改称济宁师范学校,招中师(初中毕业生)4个班,200人,即1级,学制3年。同时,招中速师(初中毕业生)2个班,100人,学制1年。 1958年暑假,在济宁师范学校校内,筹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教育行政领导机关仅选调部分师专教师充实师范学校,实际上是济宁师范学校戴帽招大专班。招收中文、数学、理化三个专业的学生,3个班约120人,学制二年。 1958年11月,济宁、菏泽两专区合建新的济宁专区。同时,济宁市、济宁县、嘉祥县合并建新的县级济宁市。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学生和少部分教师并入菏泽师范专科学校。12月,济宁师范学校由济宁迁往原嘉祥县县委院内;原嘉祥一中(改称济宁市七中)附设的两个师范班并入后,中师为6个班,300人。 1959年6月,济宁、菏泽两专区按原建制分设。(1962年1月,恢复嘉祥县县制)。 1959年7月,济宁专区幼儿师范学校在今红星中路路北(原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今青少年宫处)建立,张文波任校长,副校长靳明(女),教导主任李臻(女),副主任王化东。招初中毕业生4个班,学生200人,学制为三年,培养幼儿教育师资。1960年9月,招生4个班,学生200人,学制3年。1962年9月,济宁幼儿师范学校撤销。第二届学生只在校两年,未及毕业,凡城市户口者,转入同年级的高中或中师继续学习,农村户口者,171人回乡生产,学校发给完成两年学业的肄业证书。 1959年9月,济宁师范学校招中师4个班,200人,学制3年,即2级。招初师 2个班,100人,学制3年 (61年9月下放,发肄业证书者78人)。 1960年7月,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第二次在曲阜西关原县政府院内建立。副校长王世信,教务主任闫次华,丘洪任办公室主任。招收数学、理化、中文共5个班,200人。数学一个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理化、中文各两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1961年暑假,学校撤销。数学专业学生并入曲阜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化、中文专业学生分别就近并入曲阜师范、济宁师范和峄县师范继续学习。多数教师和专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全区各中学调的部分干部及教师一起去滕县,在驻滕县的济宁专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校址上组建济宁专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陈德甫(干校),教导主任徐松林(泗水一中),总务主任周斌(济宁戴庄医院)。教师几乎全是原济宁师专的和调入及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因为原干校的教师人数很少,文化水平也很低,只能教小学和初中程度的学员。9月,招收小学教师进修班6个班,其中语文、数学各2个班,物理、化学各1个班,共300人,学制1年。 1960年9月,济宁师范学校招中师4个班,200人,学制3年,即3级。幼儿师范和济宁师专撤销部分学生并入后,编成5个班。 1961年9月,济宁师范学校招生2个班,100人,学制3年,即4级,(1962年7月下放)。12月,济宁师范学校由嘉祥迁回济宁城区,驻现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原济宁四中处。 1962年7月,济宁师范学校停止招生一届。8月,济宁专区教师进修学校从滕县迁济宁,驻原济宁幼儿师范学校校址;随之,济宁师范学校也迁驻,与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办校。一个机构和人员编制,两枚公章和两块校牌——济宁师范学校和济宁专区教师进修学校。魏庚任校长,赵希圣任副校长,徐松林任教导主任;党总支书记魏庚,副书记徐松林。 1963年9月,济宁师范学校(济宁专区教师进修学校)招收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培训班3个班,120人,学制1年;招中师4个班,160人,学制3年,即新4级。因文化大革命延迟一年,于1967年8月毕业离校。 1964年9月,济宁师范学校招中师4个班,168人,学制3年,即5级。因文化大革命延迟一年,于1968年7月毕业离校。 1965年9月,济宁师范学校招中师4个班,160人,学制3年,即6级。因文化大革命延迟半年,于1968年12月毕业离校。 1966年、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停止招生。 1968年9月,工宣队进驻学校。招中师4个班,200人,学制一年,即7级。于1970年1月毕业离校。 1969年,济宁的几所中专学校,教职工集中在济宁医专办学习班。济宁师范校址由济宁地革委接管,部队进驻。 1970年春,济宁师范学校恢复,建立革委会和党支部。赵勉从曲阜师范学校调来,任革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1970年12月,济宁地革委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在济宁师范学校校址的基础上,由济宁师范学校和曲阜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第三次筹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 此时,济宁师范学校共有教职工62人,其中43人并入济宁师范专科学校,19人调出和退休;曲阜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并入教职工40人。赵 勉任济宁师专革委会主任,马铭初、赵 朴任副主任。设置政工组、教革组、后勤组和政治教研组,分别管理全校的党政、教学、后勤事务及公共课教学任务;设中文科、数学科、理化科、文艺科。 1971年4月,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招收第一届新生(普通生:工农兵学员)317人(计划320人),其中:中文91人、数学92人、物理49人、化学48人、音乐31人、美术6人。1974年1月,毕业分配离校。 197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1998年济宁教育学院并入。 2000年济宁艺术学校、济宁师范学校(原济宁县师范学校改建)并入。 2001年,山东省政府批准学校筹建济宁学院。 2006年1月,济宁师专全校整体搬入曲阜新校区,结束了在济宁城区办学的五十年历史(1956——2006)。如果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济宁直隶州知州邓际昌在济宁西关新司街任城书院址创办“济宁师范传习所”,开始算起,济宁城区的师范教育就是整整一百年的历史。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1971——2006年)共有毕业生:普通生27660人,进修生1824人,函授生、夜大生7532人。 2007年1月,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济宁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7ce665b9d528ea80c779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