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文:2429-大学校园安全综合治理研究

时间:2022-07-14 07:2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校园安全综合治理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赋予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新的历史使命。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步入全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规模化,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高校校园己经由过去封闭型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型。伴随着这种转变,高校公共安全也随之受到冲击。高校校园盗窃、诈骗、火灾、交通事故等发生率愈发增高,学生自杀、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伤害了学生,牵动着家长,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甚至波及局部区域的社会稳定。高校安全问题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1.2课题界定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是针对高校有关安全的所有管理活动的总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高校人员密集且同质性大,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有很大的不同。高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高校的区域成员中主体是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期,有着原始的正义感,但往往心智不成熟,行为需要引导和规范,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既是一个管理行为也是一个示范行为,既是一个约束和保障活动,也是一项教育和引导工作。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校园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话题。英美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校园安全的责任问题。美国在1990年的议会通过校园警察制度。英国1971年通过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法案》明确了教育雇主的义务。英美政府也非常重视高校安全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保障措施来加强的管理。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高校安全事件管理机构,进行高校安全事件管理研究和提供法律咨询。英美国家认为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而安全素质和法律素质是通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将安全和法制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学会政治教育研究委员会组织了多场协会活动,研讨有关安全教育的主题,如“安教育之功能的潜在倾向和无意倾向”、“面向21世纪安全法制教育和管理的社会化反思”、“制度转换中的安全意识和公民教育”等。 国外高校对于校园安全的关注较早,已经开始用法律的手段应对校园安全问题。政府对于校园安全的问题非常重视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于校园安全问题进行管理。社会组织和机构也积极参与到校园安全的管理和宣传中。在大学教育中,认为校园安全意识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素质,而将校园安全教育贯彻在大学教育中。学者们也关注大学安全问题,纷纷著书立说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大学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已卓有成效。1989年武汉大学成立保卫学科研究所,出版的双月刊《保卫学研究》一直在展示高等学校安全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崔卓亚、靳诺、张玉堂、许龙君、漆小萍、赵红霞和姚建龙等学者纷纷针对校园安全问题著书立说。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其编写的《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发行总量超过300余万册。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人司,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校园安全》各省、市委托高校安全保卫部门或聘请专家学者也编写了多种《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大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和教材。这有利的推动了大学校园安全的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大学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从个案分析扩展到全案分析,






从应对突发问题到形成长效机制,防范技能也过渡到人防、物防、技防的多维角度,引入多元主体管理,加大校园安全的普法教育研究已经呈现系统化趋势。但是研究领域的繁荣并没有阻止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应该进一步加大研究成果本身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新情况和新问题予以积极应对,以利于相关理论可以有效的作用于实践。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安全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高等学校是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和重要基地,加强和重视高等学校的安全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保证,为高校的发展、改革和稳定提供保障。而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的维护主体的单一性,解决问题的被动性,各高校各自为政没有高层次规范的约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非系统化,使得大学校园安全问题频发,师生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被打破。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谈到对教育工作部署时强调:“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所以,对于大学校园安全的研究有重大和理论和现实意义。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课题理论依据

高校安全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诸多学科领域,大学校园安全问题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安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如果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大学校园安全的研究是高校持续发展、稳定运行的坚实保障。 其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作为国家科学教育文化的中心,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校园内各种文化思想相互响应,利益关系与社会联系紧密,高校安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是《宪法》确立的依法治国基本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鲜活表现。依法治校属于我国法制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要求对我国高等院校落实依法办学基本原则以及建立和运行相关制度、运行机制。1998年,我国立法机构就在筹划构建《校园安全法》并得到广泛的支持。但是,由于该法涉及的面广、内容复杂,一直没有落实,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最后,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是对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贯彻。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强调全面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高校安全问题的现状调查,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安全存在的问题,揭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就高校应如何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及各级校园安全管理者如何分工、协同配合从而减少或降低校园各类事故与案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安全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出建议。为切实保证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和实践经验借鉴,为政府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3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首先对于校园安全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界定校园安全的概念,明确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本课题将从校园安全的日常管理、危机应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于校园安全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进行阐释。再次,本课题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大学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从校园安全维护领导体制的构建,校园安全维护责任制的建立,校园安全防控机制的整体覆盖,强化教育和管理协同,建立警校共建、校地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治安联防等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校园安全维护的对策。

2.3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课题的研究注重成果本身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新情况和新问题予以积极应对,利于相关理论可以有效的作用于实践。 创新之本处在于:以法律制度的约束促成高校校园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清晰划分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各机关部门在管理中的权责关系,并将行政问责制度纳入到高校管理体系中。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研究思路

本课题对于校园安全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确定校园安全维护的主要任务,分析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直面校园安全的现实挑战,提出加强和改进校园安全的对策。

3.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与高校安全有关的相关书籍、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文件、新闻报道等文字资料,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够有所突破与创新。 2)实地调查法:以大学校园,学生公寓及周边地区为观察调查的范围,归纳出如今高校校园中有哪些具体的安全隐患和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现存的一些问题。

3)比较研究法:比较国内外大学校园安全综合治理的成功案例和周边秩序管理较好的高校的具体做法,总结其治理高校治安成功的经验,得出启示以供借鉴。

4)分析归纳法:基于问卷调查所得资料,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

3.3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整个实施过程共需一年时间24个月)完成,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每一个阶段中完成若干项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和内容要求。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12月至20171月)。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研究计划和日程表并分配任务。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20172月至20184月)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进行个案访谈。

第三阶段,分析阶段20185月至20186月)对个案访问资料的整理与定性分析。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20187月至201812月)。课题组成员召开会议,对调查情况进行小结,课题组成员完成调查报告并结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698ec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