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疏通文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通过朗读探究景物特点和写景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领略自然风光之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熟读成诵,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高山流水的美景让我们陶醉,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探访小石潭的美丽。 2、(1)了解文体“说”及作者,由学生相互补充完成。 (2)疏通文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独立解决,小组交流互补,各组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完成。 3、整体感知 (1)理出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学生根据段落公开内容,并弄清是从游览顺序进行写作。) (2)潭中景物及其特点:水清 石奇 树美 鱼乐(由学生找出所写景物,再概括景物特点) 4、问题研究 (1)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水的清澈? 请结合课文简析。 师提示: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提示: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5、解决疑难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以教师点拨为主。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拓展延伸(练习) 从文中选取其中最让自己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内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7、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自己被贬谪的遭遇,倾注了孤寂抑郁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动静结合,有化静为动;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8、作业 (1)背诵全文 (2)背诵相关知识点 9、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忧伤情感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 动 静 结 合 ↓ 溪身:曲 折 蜿 蜒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势:参 差 不 齐 ↓ 潭中气氛:凄清寂静 寓情于景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⒈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⒊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物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78f65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