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之生态文明 材料

时间:2022-07-11 15:44:4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毛概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013-06-23 22:14:51) 转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深深浅22

摘要:生态文明是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要和谐发展,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通力合作。要从社会主义各种文明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科学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引言: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表现为生态化将渗入到社会结构中,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加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文学者更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等。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生态文明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即是指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系统诸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因此,在整个世界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而是二者平等和谐共存。

所以,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2,生态文明的历史定位人类的真文明

目前,学界普遍将生态文明视为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实际上这种观点未能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的本质及其在整个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历史定位。对文明的理论和现实分析表明,文明本身蕴含着生态本性,潜在地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则是文明之本质的真实显现,是文明本身所追求终极目的的彻底达成。因此,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中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一种新文明,还是一种真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由于不完


全舍乎文明的本质规定性,因而并不是一种真文明,而是一种前文明。 3,生态文明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生态文明丰富涵义把握其属性和特点生态文明概念中的生态”,指的是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即人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包括构成其系统中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状态,如诸要素的演变、进化、相生相克、合作抗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共生等等,以及要素与系统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相互依赖、适应、限制、正负反馈等。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工业文明造成人与自然矛盾尖锐对立、凸显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反思基础上而提出来的,是把生态学原则运用到人类社会领域的研究结果。生态文明泛指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某一发展状态,包含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方面。生态文明的本质将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道路。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和对策。建构现代生态文明是一个战略地位,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就是强化公民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制度建设、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在经济建设层面上,着重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基础的生态安全,也即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行为,实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在社会层面,宣传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树立生态观,加强生态道德培养,创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2,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

和谐发展,就是要将物质生产与整个大自然的健康与稳定、社会发展融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关系协调、促进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基础之上,让经济发展在生态安全、物质产品上满足民众需求,在生态环境上满足人类和谐发展与民众健康需求,在文化上满足民众精神需求,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协调解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心理危机。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既要满足我们人类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不能侵害他人、后代和大自然的利益。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总结为: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 3,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快速城市化面临巨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综述低碳发展的有关理念和策略,提出适应于中国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理念和模式。总结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认为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发展和减碳结合、经济与社会并行、政--民共治。 4,法律生态化:生态文明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探究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之法律生态化的具体路径:一是法律生态化必须要以法制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基为基础;二是法律生态化路径必须要对


法制现代化予以完善和补充;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将成为法律生态化的一大跨越;四是法律生态化之基本方向在于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的紧密结合。法律生态化理论创新之一就是要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这不仅仅是对以往将自然完全视为客体和附属物的传统法学理论的挑战,也是对向来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法制现代化的挑战。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主要任务是在实践中将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之基本理念贯穿于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从法律的角度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法律逐渐迈向生态化趋势,正如有学者所言,法律作为人类的社会规律的理性总结,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要求,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尤其生态文明下,法律必须接受生态规律的约束,只能在自然法则许可的范围内编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通力合作。要从社会主义各种文明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至高命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资本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制度批判、辩证批判、实践批判,阐发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尺度、历史发展的永恒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时代化,不仅能够为破解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独特的理论资源,而且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因此,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充分认识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必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集聚,应包括自然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和人文生态文明三重形态,内含自然、社会和精神三重价值的和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B

“同呼吸共奋斗”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会

一、从十八大报告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报告专门设第八部分,专题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在以前党代会报告中是没有过的。十八大报告30多次提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报告第八部分用了1300多字,()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


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报告特别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部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决议的第二大板块“分论”中,十四部分(51)(54)用了900多字,专门论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创新亮点

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部分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提法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

三、中央领导一系列最强有力的讲话,生态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说明在第二部分“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第十,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中用600多字6个段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20139月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时说:中国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结构性、复杂性,只能走一条新的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20121212日,李克强总理说:“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对全球环境与发展事业的一大贡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买不来、借不到的财富。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只有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上,才能“过好今天、不忧明天,永续发展”。

中国在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中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有利于造福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人类福祉和全球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李克强总理说,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近300年来,人类在工业化中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20世纪下半叶后,国际社会开始思考“增长的极限”等问题,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等理念。“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一瓶颈制约,朝着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迈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李克强总理强调:“既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也要有‘登高峰’的必胜信心。全社会都要增强生态意识、营造良好氛围,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点点滴滴的保护行动就可以汇成蓬蓬勃勃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节能环保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涉及理念的更新和利益的调整,必须发挥体制机制这一杠杆的撬动作用,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

四、机遇和挑战并存,形势依然严峻

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任务已摆在了我们面前。

环保部报道上半年京津冀PM2.5年均值均未达标,而唐山在全国最严重环境污染10城市中,一直榜上有名。今年以来,央视先后曝光唐山玉田、遵化污染实况,航拍曝光丰南钢铁污染。




201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生活会上讲话时提出:要坚持绿色崛起的理念,摘掉污染大市的帽子,强调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发扬钉钉子精神。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河北省决定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产能、4000万吨煤耗量、淘汰6100万吨水泥等,打好调整经济结构攻坚战,摘掉污染大省的帽子。

中国政府在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人权保障。

今年9月份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河北省制定《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我市编制了《唐山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总体方案。

6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列举了认定“严重污染环境”的14项标准,不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有了明确的量化标准,也明显加大了处罚的力度,给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上了一道紧箍咒。

今年国家投资50亿元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我市获国家15亿元节能减排奖补资金,从2014年起,用于开展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工作。

这说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也说明机遇和挑战并存。

五、从国际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建设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导方针规定PM2.5的年平均值在10μg/m3以下,欧盟(EU)20094月通过了年平均值在2015年之前达到25μg/m3以下,2020年之前达到20μg/m3以下的指令方案。与此相比,可见我国生态环保的差距之大,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之艰巨。

2013约”(Think.Eat.Save)。这个主题主要是针对现在世界整体的自然资源匮乏,很多资源严重缺乏,甚至不能够维持许多年的情况针对节约来制定的。

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发表到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40年过去了。

40年前罗马俱乐部的乔根·兰德斯等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提出“零增长理论”;40年后,乔根·兰德斯又发表了《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就经济、能源、自然资源、气候、食品、城市化、养老金等问题,对未来四十年进行了趋势预测,指出要更多地关注人类福祉而不是人均收入的增长。

由于过去近40年的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人口庞大,中国正以2.5倍的速度消耗着生态环境能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来翻了一番,我们正在使用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我们的生活。照此趋势,到2030年,即便有两个地球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六、几点建议: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要摒弃“唯GDP论”,“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人才是根本。有两个数字比GDP更为重要,一是教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两条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环保的生态意识是基础。要把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生态文明观念宣传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学习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加强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建设,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7558461cb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