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乙己评课稿

时间:2022-04-12 02:03: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信手拈来,匠心独运

——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评课稿

垫江四中 代正应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上的《孔乙己》一课,课堂上未使用多媒体,只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看似极其平淡简单:教学内容简明,教学过程简洁,教学方法简易。但在这平淡中,黄大师信手拈来,无不匠心独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在的积累,有实在的训练,有实在的收获。

一、教学语言平实,但思维敏锐

黄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平实,看似也缺乏激情但他平实的语言中无不显示出其思维的敏锐,他抛出的第二个问题:你看过后还能记住哪些具体描写孔乙己的句子?这一问是学生谈了他们记住的句子不外乎穿着,脸色等。为了让学生对孔乙己有更深刻的认识,黄老师用了几个追问如:“为什么穿长衫?为什么又脏又破?为什么不洗?为什么站着喝酒?让学生认识孔乙己的迂腐、贫穷、懒惰。

二、教学内容简单,但角度新颖

黄老师没有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三方面去全面的讲解分析,而是通过“一只手”将人物形象分析的工作基本完成这节课,这节课他就抓住一双手。读手,品手,写手,析手。由手读出人物的性格,由手读出人物的命运,由手读出人物悲剧的根源。黄老师不是没有读到孔乙己这个“全人”


不是没有读到鲁镇酒店的环境,也不是没有读到丁举人、看客”们,而他却把眼光聚焦到孔乙己的“这双手”上。一篇2000的小说,写手就有近十处,更重要的是他的善良、迂腐,他的自命清高、好吃懒做,无不在“这双手”上得到表现,“这双手”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所在。他认为,“这双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标志,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象征。这里足见黄老师挖掘文本教材的独到的功力。

三、教学过程简洁,但设计特别,过渡自然

由于教学内容就抓住孔乙己的“手”做文章,所以其教学过程也很简洁,黄老师驾驭课堂显得轻车熟路,一点也不紧张,慌乱,但其教学设计却很特别,过渡也极其自然,特别是用简笔画画出“爬”和“走”以及孔乙己的“用手走”,这一设计,巧妙地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明白了孔乙己为什么用手走,读懂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整堂课教学环节过渡极其自然,如从品手到写手就说 以后读小说要想象,这个地方可以怎么写,文中哪个地方可以还对孔乙己的手进行描写,就极其自然地过渡到写手的环节;从东方的碑文过渡到西方的碑文。

四、重视文本,

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要从具体的人,从课文具体的内容去思考问题。

五、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活动为主,学生读文,给学生留下很多思考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一个实在的学习过程。 有两点可以商榷的地方:

一是,对本文主题的解读。黄老师引导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一个人要能走出自己那个破灭的梦想。”可是,本文传统的主题解读却是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这是乎偏离较远,很牵强。这样教,也无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掌握。

二是,读文学作品是不是不应该与政治结合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7ffe322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