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文化整合时期,异彩纷呈的文化进行各种交流、融合以及碰撞,并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大众媒介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更是社会文化的体现者,还是社会文化的建设者。 一、新闻意识的流变与大众文化的勃兴 新闻意识是指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实践的性质、地位、结构、作用、未来等等的体验和认识,包括对传播主体自身、控制主体、接受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媒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我国新闻媒介的受众观有个历史流变的过程,即从单一的“指导受众”到“接近受众”,即从“灌输式”的传播方式转变成以受众为前提。 但是,在接近受众的过程中,很多媒体出现了“追随受众”的错误的新闻意识。究其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对受众的研究。以电视媒介为例, 笔者可以清楚地看出几个传播特点:一是特别注重对收视率的研究。无论是国家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关心有多少人收看他们的节目,收视率是多少——收视率也成为衡量这些电视台三六九等的一个标准。但是, 是什么人收视、为什么收视以及收视效果如何却少有问津。二是注重对看电视的观众的研究, 但对不看以及为什么不看电视的观众研究不够。三是注重对城市观众的研究, 但对农村地区的观众研究不够。四是注重对节目或栏目的研究 但对频道乃至整个电视台的研究不够。五是注重时自己的研究, 但时对手的研究不够。简单来说,电视媒介在整个传播活动中是被受众牵着鼻子走,被动的传播方式导致有些电视媒介偏离了双向的传播轨道。 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生存的基础。“受众研究”是提升媒介生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知识精英们的社会地位重新得到提升,精英文化空前活跃。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由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大众文化的勃兴,使得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不得不反思自身与大众的关系。 有笔者提出,大众传媒的新闻意识应该是,从单一的“受众”研究到“授众”研究,从只看收视率转变为“内容”研究相结合——这才是相对健全的“传授”关系,也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点。 我国媒介新闻意识的流变过程,一方面深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可以说,新闻意识的流变与此二者一道,统一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单一的“指导受众”的新闻意识,是精英文化与主导文化完全挤占大众文化的生存空间,造成社会文化整体功能失调在新闻媒介上表现。“接近受众”的新闻意识,弥合了长期以来媒介与受众暗藏着的距离,这是合乎新闻规律和文化发展逻辑的转向。 “追随受众”是大众文化与市场经济合力下媒介暂入歧途的表现,它必然会随着文化、经济的进步和政策法规的建设而得以修正。从媒介单一的“指导受众”到真正“接近受众”,这个转向说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地位之争在人们思想观念上趋于平和。 此外,新闻意识的流变使大众文化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成果, 并且这样一种分享成为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群体行为。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播进行扩散, 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特征, 也由此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媒体多元功能与社会文化多样性 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对文化的传承, 它体现了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大众传播还持续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事件的报道, 向大众传递有关周遭环境的信息流通、交通运输、文化消息、经济行情、娱乐八卦, 以及各种灾害、威胁等信息, 这种新闻与信息的大量流通, 就凸显了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的功能。 新闻传播媒介在带动文化传媒发展的同时, 也催生了新的社会亚文化类型。 以电视为例, 随着近些年我国电视业的迅猛发展, 电视以其直观、生动、快捷的新闻报道迅速成长为新闻媒介中的老大。在此基础上, 电视在主营传统的新闻业务之外, 开始经营影视剧、娱乐、体育等文化内容, 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圈拢、培养了一大批可观的、稳定的文化受众, 形成了独特的电视文化。 再以互联网为例, 随着人们从现实社会迈入网络社会, 人类正经历着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直至社会生存模式的转变。与这个网络社会相适应, 也诞生了网络文化。人们不但可以在网上获得无所不有、无远弗届的文化信息, 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聊天室、电子公告栏、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播散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互联网络不仅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 而且这种出版发行是跨时空、跨国界的。 传媒的强大功能有目共睹, 然而对大众传媒的利用不当, 就会造成其社会功能的失调。如将信息不加筛选地大量灌输给受众, 就会产生被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称为大众传播“麻醉性”的负面效应。 媒体为了商业利润, 使“信息洪水泛滥”, 导致人们失去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失去感知能力。尤有甚者, 媒体对一些灾害或社会动乱信息不加解释地报道, 往往引起社会的恐慌和不安。此时, 大众媒介就完全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了。许多传播学者和社会学家都认为, 社会信息化、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真正大众文化时代的开始”。但与此同时, 大众文化也呈现出为迎合大众口味, 或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的不良倾向。此外,新闻标题口语化,新闻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大众文化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文化水平降低和思维能力减退。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消遣娱乐性也会阻滞其凝聚上升为精致文化的途径。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 大众传媒欲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 健全的社会机制、多元化的言论环境、活跃的社会面貌是根本前提。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界定大众传媒为这些功能的唯一承担者, 事实上, 它们与公众、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权利、义务关系。 媒介的价值观对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 童兵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指出,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 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因而,媒介的价值观形成于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中,反映着一个社会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普遍特点。然而,媒介本身的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同样具有广泛的渗透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1587082c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