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夜雨寄北》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 (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 (学生齐答) 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 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 ③再指名朗读; ④老师范读; 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 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1)标题中的“夜雨” (学生发言) 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 (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 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生思考发言。) 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夜雨寄北》写于848年。 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 (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 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 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 (自由发言) 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 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 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6e856f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