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创新素质教育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东坡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为在广大青少年中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濡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 但现实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是: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人性被撕裂的社会。我们生活的社会出现了以下几个社会现象,昭示着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现实接轨的断层和被动:一、人们的思想道德严重滞后,对父母、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之心日渐淡薄。二、民族文化精髓正在被遗忘,中华美德正日渐被我们国人丢弃。现代文明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变化,形成人们精神生活空虚。三、现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独生子女具有明显的集体“依附性”与表现“个体性”。显得更离不开群体,把同学间的关系与友谊看得更重要,但在班级纪律管理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冲突中,则是往往表现为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只要同学间的所谓友谊,不顾集体的根本利益,“个人至上”更为明显,江湖义气更为严重,显然这是“家庭中心”的必然所致,是“家庭孤独感”的长期结果。 众所周知,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在教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也不乏有着丰富的积累和宝贵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多种原因,一个时期以来它们不同程度地被忽视了,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 1 利用。现代文明的建树、后人的健康成长,是不能割离、舍弃传统文化的,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忽视、远离,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缺憾,尤其是时下一些少年儿童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方面的种种缺失,更应该引起大家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继承的自觉性。 我国古代文化中所提倡的谦让、平和、礼仪、朴素、自强等这些为人处世的要求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炎黄子孙的心灵里渗透着华夏文明的血脉。最适合中华儿女成长的精神营养,无疑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针对当前传统文化的断代危机、社会道德严重缺失、人们精神生活匮乏等等社会现象,我班对于现代教育中的学校教育现象赋予了新的思考,开设了《诵读经典,传承国学》的教学课程,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说真话,做好人”的班级特色。从2009学年开始,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节选等国学经典内容的诵读活动,以经典诵读来熏陶学生的品德,指导学生的行为,提升学校内涵。其具体做法为: (一)经典进课堂——诵读为主,解读为辅 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安排语文老师为指导老师,要求教师课前备好课,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 (二)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德育教育中 经典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行为、品德的养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典 2 范,能很好地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将学生的行为规范编写成“三字经”的形式让学生易记、易懂,并利用《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内容,教育学生待人接物的礼节,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让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见到老师会问好,离开座位把凳子放好,到其他教室上课排队走。另外在每节课的下课休息时间安排听一首古典乐曲,以熏陶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经典诵读提升。 定期举行诵读经典的展示活动。如举行了诵读经典朗诵比赛, 讲经典故事比赛,唱经典歌曲,做四好少年歌唱活动等。 自学校开展“诵读经典,传承国学”活动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很多家长都说学生变得礼貌了、懂事了,班级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与好评,我们将会一如既往的把“诵读经典,传承国学”活动做好,努力将我班创建成一个具有浓厚书香气息和深厚国学底蕴的特色班。 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d142b1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