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美术不属于基础学科的范畴,而且美术成绩也不列入考试成绩,这也就使得教师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课堂上大部分都是教师在讲,学生真正参与的是比较少的,而且在美术创作方面基本上都是让学生照着样图画,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可以更多的推进美术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直接教给学生怎么画画,或者是直接让学生临摹画,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仅难度较大,而且趣味性也比较强。先学后教的应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在“先学”方面,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先学的任务和目标。例如,在绘画课上教师要安排学生先学作品的构图、作画的步骤以及如何下笔等基础的理论知识。如果直接让学生照着临摹,学生难免不知该如何下笔,可想而知,这样学生所画出来的作品也就比较差,为此,在开展美术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美术教学。为了提升学生自学的效果,在开展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创设美术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该如何作画。如在画梅花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观看梅花在寒冬中盛开的景象,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画梅花才能够体现出梅花的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梅花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而且这样还可以使作画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只有明确现学的任务,在先学过程中才能更具有方向性,也就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程改革不断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积级主动的参与进去,才能逐步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先学后教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生“先学”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去发现问题,或者和同学之间讨论问题,这样对知识也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后期教师在进行辅导,学生也就更容易掌握。例如,在手工课制作中,教师可以先让告诉学生所需要制作的主题,然后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来共同制作出一个初步的手工制品。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这时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也就更容易提升学习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机是比较少的,而对于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这也就导致长期下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会比较低,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强化学生美术创新能力 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讲解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大胆去尝试进行绘画或者手工制作,由于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在创作的过程中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力,这样长期下去就可以逐渐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的,由于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很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长期下去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总是习惯于用教师所讲解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先学后教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范围,在“先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推动自身全面发展。 四、提升教师教学主导 在“先学”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问题和困惑,然后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也就更具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美术知识学习中才会得到更加快速的提升。为了更好的发挥先学的效果,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对于学生能够提出深入的问题还要给予一定的口头奖励,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先学的动力。同时,教师在后教时也要合理把握时间,当学生遇到问题在思考之后仍得不到解决时,教师进行指导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效果。或者当学生处于较强的求知欲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为学生讲解相应的美术知识,进而逐步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真正起到点播知道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高英. 先学后教在小学美术生本课堂中的运用[J].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2018, 000(019):1-1. 【2】林彩球. 先学后教,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J]. 师道:教研, 2012(3):130-130. 【3】柳颖. "先学后教"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2(10):3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e1518ade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