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哲学思想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 教材:生活与哲学 制作人:颜景耀 制作日期 2018-3-13 使用班级:高三(文)全 第4周第1--2课时 专题五: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班级 姓名 学号 使用日期 总分 80分 得分 ◎考情分析 考点分析 备考策略 本专题每年高考选择题涉及较多。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哲学的基2018年高考要重视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相关问题、马克思主义中本派别及其观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国化的相关问题,在选择题中出题的可能性较大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真正哲学的问题、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问题等。 考察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 题。 高考练兵:选择题(每题4分) 1.(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9)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 )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5•山东卷)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4.(2015•广东卷)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有两个人在沙滩上散步,海风吹过,一块石头从沙子中凸现出来。一个人说:“多么神奇的石头!它一直在这儿,而我们今天才发现它。”另一个人说:“我们无数次走过这里,从没有看见它,它以前从来就不存在!今天发现了它,从此它就在这儿了!”两人就此开始了长久的争论。两人的争论涉及到( ) ①决定各种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的问题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关系的问题 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划分标准的问题 ④人与世界相互关系中的首要问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中( ) ①把一切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③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具有形而上学性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小源在撰写哲学小论文时,引用了下面一段学术资料: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你认为小源所要论证的问题最有可能是:( ) A.辩证法和形而卜学的对立 B.哲学基本问题 C.哲学与时代精神 D.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远洞识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必将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说明(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 ③彰显时代精神的哲学决定时代的走向 ④哲学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9.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③二者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种观点( )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②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对物质的认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④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宇宙学、生命医学、基因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发明,必然会对我们的哲学思考产生重大影响,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会为哲学发展昭示新的方向。谁能最先把握这一新方向,谁就能站在哲学发展的前沿,引领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发展。”材料说明( ) ①自然科学的发展增强了哲学的生机与活力 ②哲学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③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握哲学新的发展方向 ④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对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即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表现在它( ) 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有机结合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④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有机结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常言道“秋风扫落叶”,但到广东、福建等地却发现春风微拂,树叶纷纷飘落,出现“春风扫落叶”的有趣景象。这( ) ①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说明“春风扫落叶”的景象是规律 ③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证明了“秋风扫落叶”的认知不是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高三政治组倾情奉献 2 核心突破、考向预测(选择题每题4分) 1、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立 C.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D.客观唯;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2、 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登报告说,中美研究人员对中国秦岭地区气候前景的预测显示,气候变化将使当地不适宜竹子生长,进而威胁到那里大熊猫的生存,未来百年全球升温熊猫或灭绝,研究人员呼吁人们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材料说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充分发挥能动性就可以避免熊猫灭绝 ③尊重自在联系的客观性,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 ④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100多年来,历届世界哲学大会一直在不断反思,研讨关于科学、文化、宗教、人生的重大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研讨重大哲学问题的原因是( ) ①探索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家的使命所在 ②哲学给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能够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4、一位学生说: “我人生的第一句谎言是从作文开始的,作文从来就是想当然.”素来讲究“真情实感”的作文竟然成为谎言的滥觞,是谁造成这种尴尬? 这种缺乏“真情实感”、充满谎言的作文( ) ①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②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③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④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5、有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了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让两个学生买样东西来把黑暗的房间装满。一个学生买了许多干草,另一个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点燃蜡烛屋子一片光明。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用具体科学推动哲学发展 ②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 ③生活需要哲学智慧 ④哲学是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③把人的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④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两个对子”相对应的是( ) ①指鹿为马 乐极生悲 ②形谢神灭 理生万物 ③盲人摸象 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 断章取义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8、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该观点( ) ①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肯定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③肯定了“知”和“行”之间是不可分离的统一关系 ④把“理”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明朝王阳明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东汉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从哲学角度看,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本质是正确的 B. 回答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C. 探究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D. 存在是思维的反映 10、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 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材料说明( )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科研活动都是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④应该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研究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将于2018年由中国承办,这是中国首次获得世界哲学大会的承办权。哲学具有无限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特点,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这段话表明( ) ①哲学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 ②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 ③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④哲学把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现代物理学革命最主要的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物理学的发展总对我们关于世界观的认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使我们对哲学世界观、自然观、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哲学问题。这说明( ) ①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②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③科学理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④哲学为现代物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A. 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构成部分,是社会和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 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 D. 是“科学的科学”,可以为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第一次出现了( )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5、长期以来,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进行了无数次争论,但最终只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这是因为( ) ①唯物主义必须与辩证法结合,唯心主义必须与形而上学结合 ②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③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可能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 ④对世界存在状况的认识从属于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气者,理之依也”;“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心外无物”;“动恒动,静恒静”。这些观点依次是( ) ①客观唯心主义 ②主观唯心主义 ③形而上学 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②-③ 17、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下半年天文现象做出预告:北半球盛夏中 的8月是全年全球“天幕”最精彩的月份,日全食、月偏食、英仙座流星雨极大等天文 奇观将轮番“登台”。人类对天文现象的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 ) A. 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 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 D.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组长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a7139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