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时间:2022-12-26 16:24: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邓桦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31

要:宗教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直伴随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它以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传载着人类的某些需要以及个体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它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改变着人类群体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民族;宗教活动;行为方式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39-02

宗教是什么?是佛,是神,是香炉中的烟,还是挂在墙上的十字架?这些都是人们肉眼能够看到并识别出的具象。在这些具象面前,人类顶礼膜拜,无比虔诚,殊不知,这些具象真正的价值是其所承载、传达的精神内涵及其千百年来与人类社会的关联。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宗教活动无疑成为了历史进程中最久远、分布最广、影响最深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它都是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格局的改变,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成果相当显著,但仍存在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长期以来,为了消除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相互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成为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由此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照搬照套汉族地区发展模式,有的民族甚至开始讲汉话,写汉字,将自己的文化抛之脑后。可见,实行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战略,使得人们在重视经济开发的同时容易忽视民族文化多样化和生态环境多样化问题。如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相互隔离,不仅不能真正带动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和变革,而且还会付出了自然环境被破坏、民族文化退化、民族边缘化程度加剧等沉重代价。



中华民族文化在整个56个民族中的传承效果是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足于世界的千秋万代的大业。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信仰本是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明确了各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就找到了作为国家共享文化传承的基点。学校教育在此基点上找准自己的着力点,使每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内涵成为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对剔除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建设相悖的各民族文化糟粕都在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宗教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问题,都是敏感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对此从文化心理结构、教育发展、价值观等不同角度展开了思考和讨论,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比如,巴登尼玛的对藏文化心理结构、宗教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张诗亚教授对西南民族地区——这一人类演化的活化石——的宗教教育的起源、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宗教教育的内容、制度与方法,以及宗教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目前西南民族宗教文化现状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宗教文化资源的记录、保护以及对民族宗教


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问题上。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研究者努力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结合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理解宗教文化的同时,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基础研究和探索;结合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梳理与解读社会变迁中西南民族宗教文化所表现出的现象。民族宗教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内在基础在于民族内共同的心理需求,其发展和演化又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促成民族新的需求。民族宗教文化对于解决民众日常生活规范、心理冲突、群体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存在与发展表现出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民众世俗生活方式与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内容,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固化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信念和行为方式。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活方式随之悄然变化,生活信念受到外来价值观念的冲击,由此也带来民族地区民众的诸多困惑和冲突。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其宗教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延续之重要线索,尤其是民族传统宗教仪式活动,里面所蕴含的文化真谛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不仅对少数民族的世俗生活起着重要影响,还通过持续规范少数民族民众的观念和行为,进而影响着少数民族民众的价值观等,并最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等产生重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人是社会的人,是文化的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给予人以安全、自尊、认同、延续,其发展和演化又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定。这对民族的形成,民族特征的形成,民族心理、思维模式、社会习俗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是特定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认同体系的典型代表,是这些民族的精神皈依,它因此成为特定民族的民族认同基础。它是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也是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内在基础。反过来,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又可以满足少数民族的心理需要,促进少数民族个体或群体新的需要的产生。这对解决少数民族群体成员的心理冲突、维系少数民族间的群体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人类描绘的世界和自身的最初表现体系起源于宗教。如果说哲学科学产生于宗教,那是因为宗教起初代替了哲学科学。特别是原始宗教,它不仅促进了人类知识本身的形成,同时形成了让这些知识得以阐发的形式。“和谐”是宗教与社会有机构成中的主题,和谐一词所体现的无疑是事物协调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它被视为是天底下最珍贵、最美好的状态,是人类的永恒价值追求。实际上,任何宗教都不是虚假的,就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而言,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是活生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的;任何宗教都是对既存的人类生存条件做出的反应,尽管形式不同。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宗教,也许人们在研究宗教活动的时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一些宗教形式分门别类,甚至进行比较。这是因为人们感觉它发挥了更高层次的心理功能,激发了更加丰富的思想和感悟,包含着更多的概念,这些概念中感觉和意象的成分很少,和人类的生活更加贴进,似乎已经溶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无论如何,宗教就是宗教,就像所有生物一样,不论是最简单的生物还是人类都是生命,无高低之分,无先进和落后之别,它们都是同样的重要的。因为它们满足了同样的需要,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唯一不同的是人类的需求,人类扮演的角色。



很多研究者开始从少数民族传统仪式活动出发,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基本模式,通过研究宗教仪式活动研究宗教如何通过仪式进入人的心灵,研究宗教对人的生命意义,并保护这些以特殊形式出现的民族教育资源。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建立于和谐社会构建和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建设的背景之上,分析宗教文化存在和延续的社会心理要素及其作用形式,思考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07d0bc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