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万法之源,察众妙之体——王辉武《心病条辨》读后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体万法之源,察众妙之体——王辉武《心病条辨》读后感 2019-05-23 心为万法之源,众妙之体,灵明不昧,清净空寂;义理精深,内涵博大;包罗万象,无所不在。心即世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诸论,极尽心性之能。以是《黄帝阴符经》谓:“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可见,人心所禀即天地之性,天之所以动,地之所以静,此机在心,万古不移。 心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诸子百家皆倾“心”于此而以儒、道、释、医诸家研究者最多。但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若非才高识妙者,惟望洋兴叹,难窥心机! 重庆医科大学附院王辉武教授主编的《心病条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是近年来研究心学心病的佳作,有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启迪心智之妙!其出版发行对于学术界,特别是中医学界来说,实在是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我是抱着先睹为快的心情学习此书的。展卷阅读,深感此书内容清新,如春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掩卷深思,又有醍醐灌顶之妙,发人深省。本书从文体的选择,内容的把握,理论的应用,案例的解析,方药的筛选,治法的归纳等方面,都饱含王辉武教授的心血与真知灼见,体现着王辉武教授的治学理念与方法。通过理论阐述实践验证交融,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创新性;而以《心病条辨》为载体,又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之谓也。 本书采用的是独具中医特色的“条辨”体,文体新颖,特色鲜明,表达形式具有创新性。中医典籍以“条辨”体编撰的不多。代表性的有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陆廷珍《六因条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陈葆善《白喉条辨》,其他还有恽敬《明儒学案条辩序》等等,屈指可数。 “条辨”亦作“条辩”,意为逐条辨析。“条辨”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陶弘景 1 《真灵位业图序》:“事事条辨,略宣后章。”其优点诚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概括的:“然其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按类而考。”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标其立论之意,条分缕析,条理秩然。”梁启超《变法通议》亦谓:“条分缕析,庶易晓畅,省读者心力。”可见,以“条辨”著书立说,其特点是条分缕析,经纬分明,易于阅读、理解与应用。从这个意义上看,《伤寒杂病论》也具备“条辨”性质。更因为其内容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中医学的经典。可以认为,《心病条辨》就是在学习、吸收、借鉴这些优点的基础上编撰而成。 本书以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心”为切入点,进而探寻“心病”的解决方案,内容丰富,综合集成,有综合集成创新的特点。“心”具有传统哲学、医学的双重属性。学术界认为,传统哲学所谓的“心”有3种含义:一是道德之心,指人的情感、心理生华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属于道德理性范畴;二是理智之心,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属于心理认知范畴;三是虚灵明觉的本然之心,指虚而明的本体状态或精神境界,属于超理性的本体范畴。中医学认为,心分血肉之心及神明之心,前指藏于胸中、推动血液运行的心脏,后者无具体形态,但主宰人的精神活动。现代心身医学对此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欲揭示心与心病本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心病条辨》的编写,注重多学科的交融和优势互补,探求心性心灵的奥秘而不偏执,解析心病心药的医理而不拘泥,“超药物疗心法”是其集中体现。 中国心性心学理论坚实,思想深邃,不是空谈之学,而是致用之道。体用不分,本体未彰是导致心学与心病研究误区的主因;通达致体,随感而应,是心性真如万有之根源,是本来清净、自性清净之真心的基础。中医学以心为君主之官,五脏之专精,强调五脏六腑,心为之主;明确心不能受邪,受邪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为保持心的真如清净,寂然不动,以膻中为心主之宫城,以心包络代心受邪,提出“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的观点,实现了哲学之心与医学之心的具体化、模型化的统一,真可谓是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心为体,智为用,体用并举而生心智;心如明镜,映照万象,心镜,生神识根;心随境转,境随心转,心田,生善恶苗;心识灵妙,心地清净,平等湛然是真心;烦恼污染,妄念杂想为妄心。妄心为万病之根源,烦恼为心之垢秽,贪欲、淫欲为心魔。中医认为“心安而不惧”,圣人“无恚嗔之心”,得道者“藏之心意,合心于精”。这些都可以视为保持本心体用之法;而“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则为心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a66bcb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