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 维克多·雨果先生的长篇小说著作《巴黎圣母院》写于法国风云变幻、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1794年雅各宾派政权被推翻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随之建立,人民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拿破仑以平息国内判乱和击退国外封建联军而震动全欧洲,但随后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执政,是波旁王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入内阁,天主教会势力更为猖獗。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故事主要围绕一名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展开。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有: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国王卫队队长弗比斯和流浪诗人甘果瓦,人物性格各异而又特点鲜明、形象饱满,各自折射出当时作者所处的错综复杂的法国社会的一角。 爱斯梅拉达,年轻、美丽、天真纯洁、心地善良的吉普赛姑娘,将自己卖艺赚得的零碎收入分给流浪的小孩子,以名义婚姻的方式救下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的卡西莫多喝……同时也一个痴情忠贞的少女,深爱上救下自己的弗比斯并丝毫不怀疑他已经背叛,面对克洛德的淫威也决不屈从。爱斯梅拉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外在的完美和心灵的完美完全统一。雨果先生采取这样的塑造方式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爱斯梅拉达的怜爱和同情,产生对真善美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封建王权的强烈愤恨。 卡西莫多,圣母院的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由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收养并带大,虽然对克洛德·弗罗洛唯命是从,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受副主教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失败后受到鞭刑处罚,痛苦之中却正是爱斯梅拉达伸出援手送水,从此内心产生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慕,一种高贵的、无私的、纯朴永恒的爱。雨果先生将卡西莫多在小说中塑造为“善”的化身,通过这一形象,强烈讽刺了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的变态占有欲和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树立起了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形象,也通过小说结局体现了善良和真诚终将战胜邪恶和虚伪的主题。 克洛德·弗罗洛,圣母院副主教,外表道貌岸然、仪表堂堂,实则毒如蛇蝎,灵魂肮脏,是个不折不扣的衣冠禽兽。一方面,他是宗教势力的爪牙,内心阴险毒辣,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不择手段要得到爱斯梅拉达,就算得不到也要毁掉。另一方面,他也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时间的禁欲和自身欲望的膨胀之间的冲突扭曲了他的灵魂。雨果先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有力地撕开了当时异常猖獗的法国天主教会的丑陋嘴脸,让人们看到了教会肮脏无比的内在,对宗教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结合考虑到当时天主教会在法国巴黎的强大势力,雨果先生能够写出如此的文字,勇气是相当令人敬佩的。 弗比斯,国王卫队的队长,英俊而又强壮,在逮捕卡西莫多救下爱斯梅拉达的行动中俘获了爱斯梅拉达的芳心,但弗比斯十分花心,仅仅只是喜欢爱斯梅拉达的美貌,爱斯梅拉达只是弗比斯关于美的又一个收藏。当后来爱斯梅拉达被诬告“谋杀弗比斯”被判处死刑时,弗比斯为了自己的声誉,竟袖手旁观不去指证真正的凶手,丝毫不珍惜爱斯梅拉达的生命。在小说中,弗比斯被雨果先生塑造成了一个自私、花心的伪君子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虚伪、腐糜和冷漠,也表达了他对下层人民深深的同情。 甘果瓦,流浪诗人,曾因误闯乞丐王国要被绞死,行刑前被爱斯梅拉达以名义婚姻的形式救下。甘果瓦和爱斯梅拉达之间只有婚姻没有爱情,长时间的流浪使他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时代和社会,在爱情和物质面前更倾向于选择实际的物质。这是雨果先生在小说中塑造的当时法国底层社会的一个小市民形象,其言行举止也都透露着那个时代和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影响,也体现出底层人民面对爱情和物质时无奈的选择,表达了作者雨果先生对当时法国社会的厌恶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失望和无力感。 整部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作者雨果先生借用设定的场景在影射当时法国社会的复杂和肮脏,在庞大而黑暗的制度面前,人性脆弱得不堪一击,体现了雨果先生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悲观主义色彩,整部小说也是一首愤怒和悲壮交织的命运交响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f6ff44647d27284b7351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