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 嫩茎 叶柄 蛟龙 重叠 空隙 痕迹 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第 1 页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 红 嫩 绿 爬山虎的叶子 绿得新鲜 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 铺得均匀 教 后 反 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第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5836f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