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诵读课《菊花》

时间:2022-03-26 05:08:3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菊花》教学设计

诵读目标

1. 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2.了解诗意,感悟意境,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3.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一定的技巧感情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先生的这两句诗让菊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菊花,它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流利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无生词,准确、通顺。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进一步熟悉诗句,能流畅地朗读。 (二)教师范读,感受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情。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2.学生再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三)师生研读,读出节奏。

1.教师适当介绍五绝知识。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胜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

2.师生研读,读出节奏。

①教师读出首句的节奏划分,注意停顿,并带领学生读出节奏。 ②学生模仿给下面几句划出节奏。

③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诵读古诗,并适时交流,然后请学生试读,师生评读。

秋丛/绕舍/似/陶家(韵) 遍绕/篱边/日/渐斜(韵)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韵)

3.集体诵读整首诗,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4.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地诵读整首古诗。 (四)吟诵古诗,理解诗情。

1.教师引导理解诗歌感情。


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缠绵痴迷于菊花的爱菊图语言直白浅露,平铺直叙,却充分描绘出诗人对菊花流连忘返的痴迷与喜爱。尽管只短短的十四个字,但却从三个层面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心。第一个层面,秋丛绕舍似陶家,以陶家的典故说明诗人宅院周围秋菊盛开的绚丽景象;第二个层面,遍绕篱边四字表明诗人因陶醉于秋菊的美丽而绕篱欣赏,品头论足。第三个层面,日渐斜三字证明诗人欣赏菊花时间之长,尤其是一字,充分展现出时间渐渐流逝而诗人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足见诗人爱菊之深。

三、四句则为我们揭示出诗人酷爱菊花的原由。有人因菊花姹紫嫣红的色彩而爱菊,人因菊花清隽高雅的香气而爱菊,那么诗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答案最终揭晓:原来是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因为菊花的色彩与香气吸引了我,而是因为寒冬时节,除了菊花就没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了,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在此,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对菊花特殊的喜爱之情,而由此延伸的,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到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菊花,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后面抒情的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

2.师生感情朗读,做到先缠绵、痴迷、陶醉,后赞叹、寄情、热烈,抑扬顿挫,读出诗人内心的偏爱寄托之情。 三、分组诵读,展示才情。

1.自由朗读,互相纠正节奏、情感的处理。 2.分组比赛,展示古诗诵读魅力。 四、小结归纳,迁移运用

诵读古诗要先了解作者创作古诗的背景和古诗的内容,再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运用适当技巧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诵读郑思肖的《画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8a9d0bba1aa8114431d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