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故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故事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为了把上课上好,我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为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并不见得学生喜欢,也不见得有成效,甚至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有小声说话的、有玩小东西的、有看课外书的„„ 我不停地自我反思,查原因、找对策。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我真的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的吗?我的教案、课件在课堂上真的要丝毫不减、分毫不差的呈现出来吗?我设计的课堂教学上留有弹性的时间和空间吗?我有随时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在讲吗?我的教学内容能贴近学生的心吗? 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得不思考。也许,反思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改进。慢慢的,我不再盲目的备课设计内容了,不再想当然的认为是学生需要的、学生喜欢的了,而是课前课后多和他们接触,试图去了解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想法,再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然后,再结合这些真实的信息来收集资料,准备一节课。一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上课时,我不再为完成教案呈现设计好的课件,而是给了自己更多可以灵活变通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我的注意力不再只关注教案进行到哪里,课件展示到哪里了,而是关注学生听到了哪里,接受了哪些,还需要些什么。有时,为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疑惑或进行最有效的引导疏导,我宁可删减或放弃本来安排好的内容;有时,为了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比如分心、做小动作、情绪的低靡沮丧等),我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临时增加很多本来没有准备的题外话,比如根据当时的状况和需要,我会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他们聊聊;有时,我和学生谈人生,谈自己的经历,讲我的童年,讲我的学生等等;有时,我选一两个故事来讲。学生们最喜欢听我讲故事了。简短的故事:有动物界的,有人类的,有远古的,也有身边的。他们喜欢在小小的故事中,去思索、去反复回味、去学会成长。我发现:在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神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 语文教学也许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给自己框一个架子时,你才会更接近真实,接近语文的本质,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轻松自如潇洒应对,而结果往往也是让自己有更多的惊喜。因为我发现每次再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眼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悦。 原来得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并让自己的心贴着学生的心走,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在心的沟通中得到很好的成长、很好的收获! 美好记忆留驻这一刻。同时,我的心也因此而变得温暖,生活也因此而变得多彩。 *** xxx,是个帅气的小伙子。虽很调皮,上课很少认真听讲,却很懂事,很讨人喜欢。最神的是他看起来吊儿郎当,每次该背的课文绝对及时会背,该完成的作业也能及时完成。于是对他更多了一份关爱和疼惜。 记得有一次他没能及时会背课文,我按照约定罚他抄写,他很无奈但不无真诚的说了一句:“也就是你呀,换个人我才不抄呢。”当时我也开玩笑说“别给我抄,不用你抄”,虽这么说,心里也美美的,至此之后,他没被罚过。心中称他为“男子汉” 昨天上课他又走私了,而且眼神示意已经无济于事,无奈我又用我们特有的方式“帮助”了他一次。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晚自习值班,正赶上他打架了,据他说是第三次犯错误,可能会被开除。拿书走的时候,他眼中含泪,说了句“老师我走了,如果真不回来了我在这提前谢谢你!”一句话我的眼泪也下来了,几多不舍和惋惜!挺好个孩子,被应试教育折磨成了“问题学生”,我对他的一点关爱和理解,竟成了他学生生涯中最美的回忆,多么可怜!又多么可惜! 真的痛恨该死的应试教育,今天早晨看早自习,铃声已经响了,孩子们是早坐在教室了,可七十多人只有五六个人开始学习了,剩下的又说笑打闹的、吃东西的、发愣的,那感觉就是反正我给你来了,反正我也没迟到。我很气恼,但更多的是无奈,孩子们对学习有几分兴趣呢?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么枯燥的生活,常常是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沉重的课业负担,基本无望的升学前景,让这些孩子又能怎样? 有时庆幸我是一个有爱心的、善解人意的好老师,有时真觉得我的学生是幸运的,可能我不能给他们更广博的知识,但我会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找到起码的自尊。 ***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体现,所以课堂教学成了我们永恒研讨的课题。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怎样来实现课堂应有的价值、实践这一“乐园”的遐想?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呈现“怎么教”、“教什么”。很多时候,不少教师包括我,只要是上课,只要是上阅读课,言必是教参内的、说必是网络上的,在对文本阅读中惟独没有自己的,在对引导学生中照着自己设计的“蓝图”,充当“讲”师角色,漠 视学生反应,哪里谈得上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体验呢?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设计作出新的诠释,对此我有了一点想法和实践,希望能够在漫山遍野的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前行的那条羊肠小道。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不断更新、师生持续创造的过程。在学习方志敏《清贫》时,学生没有任何障碍地从课文中读出来的是“一桩趣事”,我个人认为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从“趣事”中领会“清贫”内涵,所以教学设计围绕这个目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试图以自己的理解来设计课堂教学,规划学生领悟课文水平。可是在教学中学生从文本中“趣事”、“不幸”入手,引发激烈争论:怎么被俘还是趣事?既是趣事怎么又是不幸呢?由此课文理解的突破口在学生争论中被打开,而我自己设计的突破口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在读读找找中,又提出了“清贫”怎么会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难道战胜困难离不开清贫生活吗?结果学生从课文中得到了方志敏是一心为党一心为公高洁风范、国方兵士是一心为己一心为钱丑恶嘴脸,还有学生从自己所看的新闻中得到了难怪现在到处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一心为公重要性,只有一心为公,才会战胜诸多困难„„课堂上我顺着学生的理解适时引导,学生的理解已经大大超出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任何教育情境都是特殊的,试图将教学过程工程化、模式化、机械化,就是压抑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并有违教学的宗旨”。我在上《百合花开》时,同一所学校同样年级不同班级,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热情、文本拓展深广度不一样,但是由于本人适时调整了课堂的切入点、文本的突破口,一个班级按照课堂预设情境导入课题,并且以一株小百合成长过程的讲述作为文本的突破口,另一个班级则有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同学上课前擦黑板的行为导入课题,以这位同学以自己的方式“默默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作为文本的突破口,都激发了学生深入解读、探讨的兴趣所在,同样让学生获得了对“美丽”的思考和体验。课堂没有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发展,但是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成了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表达、个性化体验的目标基本达到。所以教学设计是要求我们教师心里装着学生走进课堂,而不是自己,更不是教案,这样我们的课堂最终才会是“指向人的解放”。 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活动范围。我一位同事在上《小桔灯》时,学生正在讨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品质时,一位男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是冰心奶奶瞎编的,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不可能做到这样,因为我们这么大,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感到害怕的”,而且这位同学还举了他妈妈一次生病晕倒的经历来证实。我想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有学生“唱反调”,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再次让学生注意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有小姑娘成长的环境,就可以进一步根据课 文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存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环境塑造人等道理,激发学生对文本以及文本之外更深入地理解。我们今天的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其实只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在创设情境同时,尤其要设计学生精神世界、价值取向、活动范围与课文有机联系,让学生从课文中、在互动中得到一种或深或浅的认识或感悟。我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按照旧有的理解,学生不可能达到那种理解高度。在教学设计时,我从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丰富细致地描写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6f97620b4e767f5acfce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