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十二法

时间:2022-10-27 09:1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人读书十二法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一、“思·问·习”读书法。

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为政)

[]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二、“假物”读书法。

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

[]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三、“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读书法。

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


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钩玄”读书法。

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六、“计字日诵”读书法。

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七、“一意求之”读书法。

这是苏轼提倡的。 []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而后《,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d4b491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