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是什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2)利用声音传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需要传声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2)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物理研究那几个方面?力热光电磁声,从今天开始我们先研究声现象。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那你有没有想过声音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下面来听一下声音,手敲琴。好听吗?那这么动听的声音它是怎样产生的? (二)声音的产生 1.活动一: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如何使他们发出声音?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 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 做一做:手指放在喉咙处,讲话时有什么感受?(感到振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老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再看音叉,除了触及脸颊,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个发声的音叉它在振动? 放水里、边上放乒乓球。这个方法叫转换法:在物理学中,把一些无法直接感知或者不易观察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例子:如何知道发声的鼓在振动?放点小纸片。 2、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液气都能作为声源。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有哪些声源? (三)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说话,喉咙振动,发出声音,被你听见,它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空气。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声音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呢?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提出问题: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猜想与假设:不能 设计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铃铛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筒抽去里面空气,听声音变化。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抽的时间越长,空气越少,声音越来越小。 分析论证: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光,真空,就没有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于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抽真空,只能通过声音变小,推理出真空中不能传声,这种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辨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对)一切振动的物体我们都能听到它发出声音。(错) 2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一:1-2。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试一试:轻敲桌面听不到声音,耳朵贴在桌上可以听到声音。土电话 3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老师:既然声音可以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吗? 1-3 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来验证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图片:在水里可以听到岸上人说话;钓鱼时不希望别人在岸上走动、大声讲话; 4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四)声波 问: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那么声音在这些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图片:水波; 老师:石头落入水中,激起的水波从石头入水处像四周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只是人眼看不到, 视频:弹簧、水波 解释:当音叉…… 听到了声音。 结论:声音是以一种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的形成) 当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就会听到回声,例子对着山谷喊。 回声:能够区分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人与障碍物间距离至少17m 应用:测距离,原理S=1/2 V声T 辨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错)发声停止。 (五)声速 有回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还有哪些例子?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看图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六)声音具有能量 视频:音响与蜡烛 实验现象:蜡烛火焰摇晃,而且越来越明显。 实验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应用:好的:在医学上,人们利用声能粉碎病人体内的胆结石代替手术,从而减轻病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35d69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