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 29 )课时 《三字经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明确经典的主要精神内涵以及介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以及读书求学应该遵守的次第。(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三字经》原文“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一段,初步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三字经》的方法,能熟读本文内容,并做到当堂成诵。 3.情感目标: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背诵所学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背内容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 2、全班齐背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小组合作学文 1、师:下面我们分小组学习这篇课文,请看老师的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1)小组长带领组员学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熟。(2)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并尽量在小组内解决。 2、小组学习结束后,由小组长确定自己小组的展示方式来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可以同组成员齐读、可以单个读、还可以分男女读、或者一人领读,方式由小组长决定。) 3、教师作简单的评价。 4、师: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课件播放) 生:想。 三、品读、理解 1、师:这段《三字经》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分着来理解。(自由读) 师:我发现大家学习讨论得十分积极,好,每小组各奖一颗星,特别是( )小组,( )同学读得更起劲。请( )同学来读一遍。大家注意听,看他有没有把字音读准。 生读( ) 师:好,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字音准确吗? 生齐答:准确。 2、谁来试着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1 3、生汇报 生1:我知道“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的意思是: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师评价:开来你预习得很深入! 生2:我知道“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的意思是: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师评价:你真会学习,弄通了这则的大意。下面谁来说说下一则的意思呢? 生3: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师评价:很好。我们再读这一则,读的时候注意节奏。 生4: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师评价:你真会读书!古人都知道这些道理,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更应该知道,学习要坚持不懈,不知不耻下问,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在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节奏,读出韵律美。 四、拓展 《三字经》里面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可以多去读一读! 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凿壁偷光》和《孔子》两个的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出示)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孔子的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d4e23124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