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反思1: 苏武传》是高中语文一篇份量很重的史传散文。通过教学,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在史传散文“如何读”和“读什么”两个方面,获得阅读方法和鉴赏能力的双向收获,具有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 “如何读”——阅读方法层面启示: 1、人物事件。 人物是史传散文的中心,事件是塑造人物的舞台。而矛 盾冲突则是事件具有可读性、人物具有凸显感的核心要素。故而,围绕中心人物(传主),厘清牵涉人物及人物关系、事件及关涉人物,精准把握事件概貌,获得基本认识和评价,是读懂史传散文的感知层次要求。 2、矛盾冲突。 矛盾无处不在、无事不在。让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强大的冲突中,自我表现,往往是塑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思想、体现人物精神的有效方法。《苏武传》一文,呈现了单于的“降武”与苏武的“坚守”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把苏武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具化为张力巨大的典型事件,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灵震撼。抓住矛盾冲突,再现人性光辉,是读懂史传散文的认知层次要求。 3、模范形神。 写言写行,模范形神,是史传散文刻画人物的传统主渠道。声口宛在,听其言,观其行,在正面的刻画里,给读者临其境、见其人、闻其声、睹其行的真切感、直观性、震撼力。如苏武的扣留自杀,义不受辱;如苏武面对卫律威胁,威武不屈;如苏武陷落窘困,贫贱不移;如苏武面对李陵劝降,私情不动。抓住语言动作,揣摩心理心绪,是读懂史传散文的鉴赏层次要求。 总之,方法论的工具性层面启示我们:厘清人物事件,剖析矛盾冲突,关注言行细节,是“读懂”史传散文的基本门径;也是实现从“读懂人”到“写好人”的必由之路。 二、“读什么”——鉴赏认识层面启示: 1、主题拓展。史传散文的主题,具有承传性,必须理例结合,联系现实,具体生动,方能沐浴心灵,烛照思想,催生行动。因此,拓展主题,古为今用,发挥以史为鉴、以人为镜的史学价值取向,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实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衔接推动,意义重大。 2、技能提升。文学是人学。除了学习先贤、承传精神、砥砺情操、指引行动的教化育人之外,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而言,学会写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要求。选材、组材是其一;言行细节,如见其人,是其二;对比衬托,凸显品性,是其三;抓住冲突,张弛有度,是其四。总之,这些基本方法的消化,一定有助于些人能力的提升。 由此意义而言,将高中语文必修1—4的所有史传散文做一下梳理整合,对于丰富写人手法,提高写人水平,不但必要,而且高效。 人物对比是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先朗读描写李陵、卫律和苏武的语段, 《苏武传》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学生比较难以进入情境。在讲课之前,我督促学生做了课前的译注准备工作,让学生们自行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词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结合资料自行地标注在书本上。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我觉得便于学生更熟悉课文,而且能使自己的课程不再停留于字词句的释义层次,可以深入去挖掘课文内涵。所以在上课时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比较熟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篇幅较长,课时较多,很熟悉课文的同学显得有些不耐烦,不熟悉课文的同学却不太能跟上课堂的'节奏,给我的启示是在预习时间我应该多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让基础好的同学多带动基础差的同学。另外学生还应加强朗读,使之理解课文更深刻。 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评价苏武,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讨论中,学生对“名族气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觉得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内驱力。在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57ac8f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