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的品格——探究辅助资料 学过的相关内容链接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曰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不可当也。”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人格评判 *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第一》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十六》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第四》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相关人物的评价 历史上对蔺相如的评价 正: 司马迁:“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刘向:“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 反: 司马光:“夫和氏之璧,怀握之玩,得之不足以为重,失之不足以为轻,而相如以死争之,以诈取之,有如秦王赫然増怒,肆其强暴,……移兵攻赵,是为赵王爱数寸之玉,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 杨时:“逞螳怒之威,抗臂秦庭当车辙之势,其危如一髪引千钧,岂不殆哉!” 历史上对苏武的评价 班固: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文天祥:“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 “漠漠愁云海戌迷,十年何事望京师。李陵罪在偷生日,苏武功成未死时。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重与天期。纵饶夜久胡尘黑,百炼丹心涅不缁。” 历史上对张衡的评价 崔瑗: 于惟张君,资质懿丰,德茂材羡,高明显融。焉所不学,亦何不师,盈科而逝,成章乃达。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包罗品类,禀授无形,酌焉不竭,冲而复盈。苟华必实,令德惟恭,柔嘉伊则,孝友祗容。 赖家度:张衡在一生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毫不倦怠和自满,精益求精的前进。不论在知识领域的那一方面,他的造诣都是广博而精深的;文学艺术上有他的优秀作品,天文历算上有他的综合研究,机械制造上有他的特殊技巧,而在学术思想上他曾坚持着反图谶(chen)的斗争(《驳图谶疏》),在政治实践上他也曾有积极而进步的活动。 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谶纬之说,兴于西汉之末,而烂于东汉之世,独平子奋然辟之甚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a8b1d1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