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_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模拟试卷

副标题: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模拟试卷

时间:2024-11-15 03:5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文档大全网为你整理的《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模拟试卷》,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篇一】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B.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C.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D.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定居

  B.是岁,大有年年:收成

  C.远近蛮夷,莫不款附款:款待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总:统领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B.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8)、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6分)

  (9)、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在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集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B.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于真实和虚构。

  C..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D.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E.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2)、“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

  (3)、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酒等健康风险因素增加的最新资料。

  D.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

  15、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①,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②;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③,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示例:坚韧是成功的柱石,软弱是失败的温床。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三条毛毛虫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一条河的岸边,河对面开满鲜花,它们准备到对面采食花蜜。

  第一条毛毛虫说:“我们应该搭一座桥,抢在别人之前尽情享受花蜜。”

  第二条毛毛虫说:“我们应该造一条船,会更快到达。”

  第三条毛毛虫说:“我觉得,还是等我们长出翅膀再过河。”

  前两条毛毛虫怕错过时机,就各自按自己的计划行动。第三条毛毛虫爬上大树,找一片宽阔的绿叶,在阳光下美美地睡了两天,睁眼一看,自己已长出翅膀,化成美丽的蝴蝶。只一会儿工夫它就飞到了河对岸,享受丰盛的早餐。它到处寻找自己的两个伙伴,可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第一个伙伴搭桥时累死了,第二个伙伴,被河水冲进了大海。

  对于本则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英语与汉语的学习彼此是▲的,要想学好汉语,就得弱化英语。这一观点虽说十分流行,但实际上却相当荒谬。看看钱钟书看看林语堂看看胡适,他们都是▲的文化大师,他们的国学功底异常深厚,他们的英语水准堪称世界一流,他们的出现,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驳斥。可想而知,随着高考英语分数的下降,学校对英语的教学将会弱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降低。这一切,完全与时代的发展▲,是不折不扣的倒退。这种倒退,令人担忧。

  A.针锋相对学富五车南辕北辙B.针锋相对学贯中西背道而驰

  C.势不两立学贯中西背道而驰D.势不两立学富五车南辕北辙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3.下列诗句与“秋草独寻人去后”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海燕双栖玳瑁梁B.长堤春水绿悠悠

  C.寒林空见日斜时D.孤城遥望玉门关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欢迎光临阳光小区,这是我公司近年来鼎力打造的又一绿色生态小区!

  B.本人才疏学浅,刚才一些想法仅是一孔之见,接下来还请在座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C.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向母校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愿母校永远年轻,永葆生机!

  D.值此良辰吉日,正是犬子金榜题名时,感谢各位亲朋亲临祝贺,不胜感激!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

  ①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

  ②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

  ③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

  ④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

  ⑤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

  A.①③②④⑤B.①④⑤②③C.④①③②⑤D.④⑤②①③

  6.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把它作前进的路标,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

  B.有人亦步亦趋,只知道生搬硬套,不顾自身的实际

  C.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待成功者的经验态度也不尽相同

  D.将成功者足迹视为路标实际上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7.葛朗台的妻子生病,治病需要花钱,这简直就是“____________”。但他想到花几个看病钱会保住更大一笔财产——这交易划得来。他请来索漠最有名医生为太太诊治,战战兢兢地探问:“要不要花很多钱?要不要吃药呢?”最终咬着牙说出:“请你救救她,即使要我一二百法郎也行。”

  画线部分,填写下面哪一句话最符合人物身份?

  A.让我非常伤心的事B.抹自己的脖子C.我残缺的人生D.比天大的事情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8.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专:独掌

  B.敢问其目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

  D.白刃始合合:交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见其虚则进B.是故智者为之谋

  置杯焉则胶吾属今为之虏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蚓无爪牙之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3分)

  译:▲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分)

  译:▲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黄之隽(清)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6分)

  答:▲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怨不在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⑵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

  ⑶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⑷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阳关月

  扬之水

  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湖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下子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

  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快,一点点遑急地退下去。

  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

  距这里95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这样写道:“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入寒黄。鸿觅稻粱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在空旷中,仍能体味那萧萧的悲凉。暮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

  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他,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地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幻觉的。

  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中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

  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模式化了;儒术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域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率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溥金掌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

  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这是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

  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向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

  “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喽。”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

  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

  阳关今夜,没有月。

  (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

  15.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答:▲

  16.第四段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

  17.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18.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0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9.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20.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答:▲

  七、作文(70分)

  21.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会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模拟试卷.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vy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