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从2015年6月1日起,北京施行《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被称为“最严控烟令”,全城控烟,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校、文物保护单位、体育场、儿童医院在内的室外区域也禁止吸烟。
【控烟历程】
从1995年《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到2008年《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的若干规定》,再到今年6月1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一次比一次明确,一次比一次严厉。但前两次执行的效果均不理想,“烟雾缭绕”的景观到处可见,这才导致此次北京推出“最严控烟令”。
【重要意义】
公共场所禁烟,民之所愿。调查显示,当前北京成人吸烟率为23.4%,成人吸烟者约419万,深受二手烟毒害的有1000多万人。全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占世界吸烟总人数近30%,约有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为此,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可谓中国控烟工作的巨大进步,也是中国控烟迎来“时代”的重要标志。
【对策措施】
第一,立法、执法、守法一个环节也不能少。无烟立法本是公共场所禁烟的一记“重拳”,但过去由于立法与执法上的双重缺陷,结果往往变成“空拳”:在立法上,法律规定刚性不足,原则性与宣传性内容较多,实际可操作性不足;在执法上,执法主体不明确,无法有效执行,执法手段太软,最后的结果就是“十几个部门掐不灭一支烟”。而且公共场所吞云吐雾的“瘾君子”到处流动,等到执法人员赶到,早已是“灰飞烟灭”了。
第二,实行“政府管理、单位负责、个人守法、社会监督”的原则。一方面,“单位负责”有望成为一大利器,从监督流动的烟民改为监督固定的单位,强化法人的主体责任地位,控烟不力的单位将被惩戒。另一方面,控烟不能光靠传统“盯”“管”“跟”。管理者可以利用烟雾报警、浓度监测、视频图像采集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禁烟场所的管理。而条例引起的热议正是转变中国“烟文化”的好契机。